在阿拉斯加半岛的东南部,隐藏着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镇——惠蒂尔。这个小镇面积仅有50平方公里,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它的气候属于副极地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交织,夏季多雨,冬季则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仿佛一个被冰雪雕琢的童话世界。
原住民的交通枢纽与淘金热的见证
早在西方人踏足这片土地之前,惠蒂尔地区就已经是当地原住民楚加奇人前往威廉王子湾的陆上交通枢纽。这里是楚加奇人与外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捕鱼线路上的重要据点。后来,这条通道被俄罗斯和美国的探险者所发现,并在淘金热时期成为了勘探矿工寻找金矿的必经之路。那时的惠蒂尔,还只是附近冰川的一个名字,谁也没有想到,这片荒芜之地未来会成为一个小镇。
二战时期的军事重地
二战的烽火燃遍了全球,日本不间断地向美国的阿留申群岛投放炸弹,并北上占领了阿拉斯加的数个岛屿。美国情急之下,需要找一个隐蔽且条件优越的基地来建军营,派出军队遏制日本的进攻。最终,他们的目光落在了惠蒂尔地区。这里隐蔽的地理位置和深水不冻港的优良条件,使其成为建造军营的绝佳选择。
随后,美国军队迅速行动,在惠蒂尔修建起了军港和铁路,并将其命名为苏利文营地。1939年,美国军队仅用77天时间,在坚固的花岗岩下开辟出一条物资隧道——安德森纪念隧道。这条隧道的建成,不仅展现了美国工程设计的奇迹,也为苏利文营地的物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43年,连接苏利文营地的阿拉斯加铁路修建完成,苏利文营地成为了美军进出阿拉斯加州和运送货物的重要港口。
冷战时期的军事扩张与地标建筑
二战结束后,冷战接踵而来。惠蒂尔依旧是美军的军事基地,并且在数年间新建起了两栋大楼。这两栋大楼一度是阿拉斯加州最大的建筑物,成为了惠蒂尔的新地标。
1953年,美军在这里率先建成了巴克纳大楼。为了避免军队户外活动被暴露,六层高的巴克纳楼内设施齐全,甚至包括剧院、暗房、小监狱和保龄球场。士兵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娱乐、放松身心,也可以在这里接受训练和执行任务。
1957年,另一栋14层的贝吉奇高楼拔地而起。楼内有150间房屋,包括不同户型的一居室、两居室和三居室,用于美军的家庭随军人员居住。贝吉奇高楼的建成,不仅为美军家庭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成为了惠蒂尔的新地标建筑。从此,更高大的贝吉奇取代了巴克纳,成为了惠蒂尔的象征。
小镇的变迁与居民的抉择
然而,时移世易。1960年后,苏利文营地逐渐失去了军队的驻扎,只留下了少量居民和工人离散分布在小镇各地。惠蒂尔的气候非常恶劣,冬天时降雪厚达6米,风速每小时约96千米。深雪和狂风让居民无法出门,生活十分不便。加之1964年一次严重的地震海啸,导致三分之一的小镇人口遇难,整个小镇几乎被摧毁。
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剩下的居民提出了搬到更安全的大楼中去住的想法。他们看上了贝吉奇大楼,这座曾经为美军家庭提供舒适居住环境的高楼,如今成为了他们心中的避风港。
经过多轮讨论和协商,200多位居民都放弃了自己曾经的家,搬进了贝吉奇大楼。他们在这里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条件有限,但至少能够躲避恶劣的天气和海啸的威胁。而巴克纳大楼则逐渐被遗弃,即便今日也是空空如也,成为了小镇历史的一段见证。
1969年,曾经的苏利文营地正式更名为惠蒂尔,并开始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存在。这个小镇虽然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但始终坚韧不拔地存在着。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