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端午节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福建省宁德市民俗,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宁德云淡海上龙舟竞渡起源于宋仁宗(赵桢)时期。该节俗主要在云淡及周边沿海乡村盛行。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宁德县志·风俗》云,“造龙舟竞渡,歌‘采莲’”,就记载这一龙舟竞渡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农历五月初四的母船巡海“洗港”仪式,包括将母船上彩,画上鱼虾蟹鲎等,并书对联“海清河晏”“风调雨顺”等,祭祀“孙圣君”,驾母船绕海域9次,行程54公里;二是次日农历五月初五,再次巡海洗港及仔船(龙舟)竞渡活动。[1]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端午节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名录扩展项目,项目编号:Ⅹ-11。[2]
中文名
福建端午节习俗(云淡海上龙舟竞渡)
批准时间
2011年12月14日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民俗
申报地区
福建省宁德市
历史渊源民俗内容文化特征传承保护社会影响TA说参考资料
历史渊源
云淡门岛,古称麒麟屿,是福建宁德三都澳腹地海域的一个小岛,今称蕉城区八都镇云淡村,在唐宋时期就已开发。云淡的龙舟竞渡习俗,起源于宋仁宗时期。清乾隆版《宁德县志・风俗》云:“造龙舟竞渡,歌‘采莲’”,就是指这一带的龙舟竞渡习俗。
明嘉靖时期(1522―1566年),寇侵扰闽东沿海,云淡及周边海域人民备受祸映。在抗倭过程中,云淡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一种名叫“溪里仔”的江海作业小船,配合戚家军海上作战。这种船便于操作,且速度快,因为划奖方式的独特,民间俗称“押把浆”,即左右奖位固定于船头略后的左右船舷,人侧立于船上双手执奖,左奖先划,右奖后起,使之前进合力作用增大,船行速加快。平倭后,云淡端午太平龙舟竞渡习俗更加鼎盛,在纪念屈原、王审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纪念平将军戚继光。现代更扩大演变为一种群众性体育竞技项目。
1935年,云淡人曾以龙舟竞渡方式掩护暗渡闽东地下党负责人叶飞等一行十多人,自云淡秘密安全转运至桃花溪革命老据点。
改革开放后,由村民集资打造新式龙舟竞渡,云淡村成为蕉城区坚持举行此项活动的海边乡村。[4]
民俗内容
云淡的海上龙舟竞渡习俗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农历五月初四的母船巡海洗港仪式,与五月初五的母船再次巡海洗港及龙舟竞渡活动。
一、母船巡海洗港禳灾
母船巡海洗港禳灾是整个端午龙舟竞渡习俗的重要内容,与仅旨在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