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这座庄重而古老的建筑,又被称为方泽坛,它静静地矗立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的东侧。追溯其历史,可至明代嘉靖九年(1530),那时它便作为明清皇帝祭地的神圣场所,承载着皇家对大地的敬畏与祈愿。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它依旧保持着那份庄重与神秘,成为中国最大且现存的唯一的祭地之坛,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1923年8月,地坛首次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近这座古老的建筑,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而后的几年里,它曾几度更名,从京兆公园到市民公园,再到停办,每一次变化都烙印着时代的印记。直到1957年4月,地坛才恢复其原有的名字,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北京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走进地坛,你会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吸引。整个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而雄伟,别具一格。无论是从整体布局到细部雕刻,都严格遵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进行构思设计。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地坛的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地坛的西坛门外,曾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牌楼。这座牌楼与地坛同时修建,见证了地坛的辉煌与变迁。最初它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楼,被称为泰折街牌楼。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清雍正二年(1724)更名为广厚街牌楼,并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为四柱三间七楼的木牌楼,绿琉璃瓦顶闪耀着皇家的光辉,额题上的满汉文“广厚街”更是彰显了其尊贵的身份。然而,在1953年的城市交通改造中,这座古老的牌楼不得不被拆除,高台也被铲除,令人惋惜。
幸运的是,在1990年北京召开第11届亚运会时,作为通往亚运村的主干道,安外大街进行了拆迁拓宽。为了装点这条新街的街景,广厚街牌楼得以重建,恢复了地坛格局的完整。如今,这座重建后的牌楼重新屹立在地坛的西坛门外,与地坛内的方泽坛、方泽轩、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马殿等古代建筑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