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西部,一座古老的寺庙矗立于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寺庙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按照辽代的习俗,它面朝东方,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寺庙分为上下两寺,各自独立开山门,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格局。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至明代,这座寺庙逐渐走向衰落。
上寺:大雄宝殿的辉煌
上寺以金代建造的大雄宝殿为主体,整个上寺被巧妙地分为两个院落。游客穿过山门,经过过殿,便能抵达观音阁等建筑,这些建筑高低错落,展现出一种和谐而富有层次感的美。
大雄宝殿的雄伟与壮观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采用了单檐庑殿顶的设计,稳稳地坐落在四米高的台基之上。这座大雄宝殿是现存元代以前最大的建筑,彰显着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无尽魅力。
走进大雄宝殿,你会被其独特的建筑构架所吸引。殿内的内柱高于檐柱,这种设计在宋式厅堂构架中较为常见。整个大殿形成了前后三进的敞厅布局,空间感十足。为了扩大前部空间面积,方便佛像的布置和礼佛活动的进行,殿内还巧妙地采用了减柱法,减少了12根内柱。
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的殿顶原本并没有天花,如今我们所见的天花板是明代后加的。殿内供奉着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而四周的壁画则是清代的杰作。这些塑像和壁画金碧辉煌,国内罕见,为大雄宝殿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下寺:薄伽教藏殿的瑰宝
下寺则以辽代建造的薄伽教藏殿为中心。这座大殿得名于其存放藏经的功能,是下寺的核心建筑。它面向东方,建在一个凸字形平面的高台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采用了单檐歇山顶的设计。从远处望去,斗拱五铺作双杪的构造、平缓的梁架举折、显著的檐柱升起以及深远的出檐都展示了典型的辽代风格。
薄伽教藏殿的平面布局被巧妙地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与宋式殿阁型构架中的“金厢斗底槽”相似。内槽的顶部装饰着精美的藻井,而下方则建有一个凹形的佛坛。这个佛坛上陈列着33尊精美的辽塑佛像,每一尊都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外槽部分则沿着外壁排列着重楼式的壁藏,这些被称为“天宫壁藏”的建筑共有38间,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的各间都建在须弥座上的经橱中,而上层则以楼阁为主体,通过较低的行廊相互连接。这些楼阁高低错落有致,翼角并飞的设计更是精妙绝伦。
在壁藏至明间处,建筑中断,悬空建起了三间带有挟屋的小殿,这就是著名的“天宫楼阁”。它的左右两侧通过弧形的飞桥相连通,充分展示了古代建筑师的匠心独运。这些壁藏上的小殿被完好地保存在殿内,无论是阑额、斗拱还是翼角瓦件、栏杆等都仿造实物制作,可谓辽代建筑的精确模型。对于研究辽代建筑风格和细部做法来说,这些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