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由于佛经理解和实践方式的差异,藏传佛教孕育了众多流派,各教派的寺庙如繁星点点,散落在这片雪域高原。而在这众多寺庙中,大昭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光芒。它不仅是各个教派共尊的寺院,更是活佛转世金瓶掣签仪式的举行地,政教合一后的噶厦政府也设于此。
走进大昭寺大殿,万盏酥油灯在信徒们的精心呵护下终年长明不灭,仿佛是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祈福。这盏盏灯火,不仅照亮了寺庙的每一个角落,更照亮了信徒们心中的那份信仰和虔诚。
浪漫起源与神奇传说
大昭寺的来历,与松赞干布及他的两位公主妻子有着不解之缘,这为这座庄严肃穆的寺庙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相传,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后,在一片湖泊旁向崇信佛教的公主许下诺言:他将向天抛出戒指,并在戒指所落之处为公主修建佛殿。然而,戒指却恰好落在湖中,湖水翻滚,光芒中一座九级白塔缓缓显形,耸立在湖水之上。二人感叹佛法之威,于是决定修建寺庙。然而,建寺过程却屡屡因水淹而失败。这时,妙解天象的文成公主指出,整个青藏高原地形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湖泊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必须先把湖填平,镇住魔女,才能顺利修建寺庙。公主的话果然灵验,人们依此照办,寺庙建设便再也没有遇到阻碍。当时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白羊,因此大昭寺最初还被称为“羊土神变寺”。
神圣地位与城市之心
雄伟的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拥有神圣无比的地位,拉萨的老城区正是因它而形成。后来,这里供奉了尺尊公主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和文成公主入藏所携的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因此又被称为“祖拉康”、“觉康”,意为“佛殿”。直到1409年,宗喀巴大师召集各教派的喇嘛在此举行了传昭大法会,这座寺院才被正式命名为大昭寺。
如今,当初杂草丛生的荒野湖泊已经变成了西藏的首府城市拉萨,大昭寺正处于车水马龙的市中心。整个城市以它为焦点辐射开去,形成了三个环形。最里面是环释迦牟尼殿一圈的千佛廊,叫做囊廓,这里设立了380个转经筒。每天都有藏民来这里边念经边推动转经筒,进行他们的必修功课。中圈是环大昭寺外墙的一圈,称为“八廓”。附近一条六角形的环状街道叫做八廓街,又叫做八角街,这里汇集了拉萨的风土人情和西藏文化精粹。相传沿着这条路转经3圈就可与佛祖心神相通,所以又称之为圣路。外圈则由布达拉宫、药王山和小昭寺等组成。这三个圈是藏民进行传经仪式的路线,也构成了拉萨城建筑上和精神上的主体部分。
寺庙结构与独特风情
站在大昭寺前的小广场,可以一览大昭寺的全貌。其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寺庙风格,彰显着汉藏文化的融合。从有着浓浓汉族风味的大门进入,入门处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高级学位“格西”的产生地。15世纪初,格鲁派鼻祖宗喀巴大师在这里创立的传昭大法会至今仍是藏传佛教最大的法事活动。法会期间,各大寺庙均会推选出优秀的喇嘛讲经说法,相互诘问难,以便教学相长,加深对佛经的理解。
整个寺庙采用了典型的藏式平川式布局,显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主殿坐东面西,两侧的回廊绘制着藏族风情壁画,生动讲述着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白羊驮土建寺等事迹。回廊环绕中央是大昭寺主殿正门,这是大昭寺最初修建的部分。之后所有院落殿堂都是以此为中心扩建,因此这里被视为一切的起点。
走进大殿,供奉着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和未来佛的庄严佛像映入眼帘。在这里,虔诚的藏民随处可见,他们或跪或拜,不时能看见正在磕等身长头的信徒。大殿的地面也因为他们常年的跪拜摩擦而光滑如镜,仿佛每一寸都蕴含着信徒们的虔诚与敬畏。
大殿两侧是配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宗喀巴大师、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公主妻子、历代藏王等的塑像。有趣的是,配殿中还有一只神气活现的羊雕像,这是人们为了纪念当年白羊驮土的功劳,于是也将它扑上金粉,当做神羊参拜。西北墙拐角处耸立着一座白塔,据说这就是当初从湖中出现的那座宝塔。白塔如传说一般高9级,是典型的藏式风格,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神奇的往事。
世界宗教建筑的典范
大昭寺整个寺庙采用独特的设计和融各族风情于一体的风格,使其不但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更成为世界宗教建筑的典范。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像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意义。难怪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对前来拉萨的人宣称:“去拉萨没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拉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大昭寺在拉萨的重要地位,更表达了人们对这座神圣寺庙的无限敬仰和向往之情。
相关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