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契丹政权的历史长河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无疑是其成功吞并“燕云十六州”的壮举。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大大扩展了契丹的疆域,更在947年催生了新的国号——“辽”。作为新王朝的标志性建设,辽朝在幽州城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一座陪都。由于这座陪都恰好坐落于辽朝广袤疆土的南部,因此被赋予了“南京”的雅称,同时,它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燕京”。
辽代的南京城,在规划和建设上大体上继承了唐代幽州城的遗风与规模。根据珍贵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南京城的宏伟轮廓:城墙周长超过二十里,巍峨耸立,高达三丈,宽达一丈五尺,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护卫着城内的安宁。城墙上更是密布着910座敌楼战橹,彰显着辽朝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城外的三重地堑,则进一步加深了南京城的防御纵深。
南京城的城门设计也颇具匠心,共设有八个门洞,方便城内外的交通与往来。东门为安东门和迎春门,迎接着东方的曙光与春意;南门为开阳门和丹凤门,象征着南方的繁荣与吉祥;西门为显西门和清晋门,展现着西方的辉煌与清新;北门为通天门和拱辰门,则寓意着北方的辽阔与拱卫。
城内的布局同样井然有序,共分为36个坊,每个坊都是居民们温馨的家园。而大内,则位于城的西南一隅,占地广阔,方圆五里。大内的正南门为启夏门,东门为宣和门,两门之间,巍峨的宫殿群拔地而起。元和殿、仁政殿、洪政殿等诸多宫殿各具特色,而景宗、圣宗二御容殿更是寄托了辽朝人民的敬仰与怀念。此外,西城巅还建有一座凉殿,供皇室成员夏日避暑之用;东北角则矗立着燕角楼,作为南京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辽代的南京城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唯有天宁寺塔这座古老的建筑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辽南京城的辉煌与沧桑。为了缅怀这段历史,2004年,政府在广安门地区精心竖立了一座标有“燕角”字样的雕塑。这座雕塑不仅是对辽南京城燕角楼的历史致敬,更是对那段辉煌历史的永恒铭记。如今,每当人们路过此地,都会驻足凝视这座雕塑,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辽南京城的昔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