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端午节前后总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黄的麦浪翻滚,预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而与此同时,当地的杏子也悄然成熟,挂满了枝头,为这收获的季节增添了一抹甜蜜的色彩。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流交通的便捷,市场上的水果琳琅满目,杏子早已不再是稀罕之物。然而,在条件相对有限的过去,杏子对于胶东的孩子们来说,却是难得的“解馋之物”,承载着他们童年的欢乐与期盼。
麦黄吃杏,童趣满满
记忆中的胶东乡村,零食稀缺,水果更是只能应季而食。因此,每当杏子成熟的季节,孩子们便像过节一样兴奋。他们不仅享受着杏肉带来的甘甜,更会把剩下的杏核视作宝贝,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晒干后,这些杏核便成为了他们手中的“玩具”,用石头等坚硬之物轻轻一敲,杏核便应声而开,露出里面诱人的杏仁。这“敲杏核”的动作,虽然简单,却蕴含着孩子们无尽的乐趣和期待。
方言里的“敲杏核”
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正是这个在胶东方言中独具特色的“敲杏核”动作。在普通话中,“敲”字便能准确表达这一动作,但在胶东半岛,各县却各有其独特的方言称谓。粗略整理,这些称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砸”、“can”和“dian”。
“砸”字与普通话中的用法相差无几,无需过多解释。而“can”和“dian”则充满了地方特色,让人一听便能感受到胶东方言的独特韵味。然而,方言词汇往往只有读音,难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汉字。对于“can”和“dian”的书写,胶东当地人也莫衷一是。
“can”字探秘
在众多观点中,相对主流的一种认为,“can”对应的汉字是“錾”。在现代汉语字典中,“錾”的读音标准为“zàn”,解释为“在金石上雕刻”。乍一看,这似乎与“can”的读音和“敲砸”的含义都有些出入。然而,当我们翻开《康熙字典》,便会发现“錾”在《唐韵》中标注为“藏滥切”,发音与“can”颇为相近。而“雕刻”的含义,也可引申为“开凿”,与“敲砸”动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将“錾杏核”理解为“凿开杏核”,便也勉强说得通了。
在胶东方言中,“can”字不仅用于描述敲杏核的动作,还常用于“can石头”等表述,意指用坚硬之物开凿石头。这种用法,进一步印证了“can”与“錾”之间的紧密联系。每当孩子们手持小锤,兴奋地“can”着杏核或石头时,那份纯真的快乐与探索的勇气,便成为了他们童年最宝贵的回忆。
“dian”字之谜:掂杏核的趣味
至于“dian”字,其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标音为“diān”,与方言中的发音基本相同。然而,在含义上却有所差异。对于外地朋友而言,提到“掂”字,第一时间联想到的词汇多半是“掂量”,即用手托着上下颤动来估量东西的重量。这与“敲”和“砸”的动作显然有着明显的区别。
然而,详查字典词条,我们会发现“掂”字还有一个“折”的解释。这个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视为“敲”和“砸”的近义字。如此来看,将“掂杏核”解释为“敲杏核”,也便能自圆其说了。在胶东的孩子们看来,“dian”杏核不仅是一种获取杏仁的方式,更是一种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游戏。他们用小石头或锤子轻轻“dian”着杏核,听着那清脆的响声,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喜悦和满足。
“掂”字的另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掂”这个字在胶东很多县市区的最常用组词并非“掂杏核”,而是“掂蒜”。所谓“掂蒜”,就是用杵臼将大蒜制作成蒜泥的过程。用普通话来说,就是“捣蒜”了。每当厨房里传来“掂蒜”的声音,便意味着一顿美味的饭菜即将上桌。那种蒜香四溢、温馨满屋的感觉,至今仍是许多胶东人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结语
“敲杏核”,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承载着胶东孩子们童年的欢乐与期盼。它不仅是获取杏仁的一种方式,更是孩子们探索世界、挑战自我的一种方式。而“can”和“dian”这两个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更是让这份记忆变得更加独特和珍贵。
如今,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物流交通也变得更加便捷,但那份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家乡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胶东人的心中。每当杏子成熟的季节,他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曾经“敲杏核”的日子,那些充满欢笑和挑战的时光。而这份记忆,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他们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胶东这片土地上,“敲杏核”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一种传承。它见证了胶东人的成长与变迁,也承载着他们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记忆,将这份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胶东、爱上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