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跑遍江浙沪古村落的旅游博主,我曾在丽水的云雾里迷过路,也在古宅的天井旁听过老人讲往事。这次耗时 1 个月,深度走访 8 个古村落,终于摸清了丽水 “古村江湖” 的脉络 —— 若论 “最古老” 与 “最出名”,松阳山下阳村、缙云河阳古民居、莲都堰头村堪称三巨头。这篇攻略不仅有具体的游玩路线、隐藏美食,还藏着古村建筑里的千年智慧,看完就能直接抄作业,带你避开商业化陷阱,触摸最真实的江南古村魂。
一、丽水古村落哪个最古老最出名
丽水的古村落像被时光封存的琥珀,每一座都有专属的年轮。但要从 “古老” 与 “名气” 双维度筛选,山下阳村、河阳古民居、堰头村三座村落,凭借千年历史积淀与独特文化标签,始终占据丽水古村的 “顶流席位”。
1. 松阳山下阳村:800 年 “迷宫村”,藏着南宋家族的生存智慧
若论 “家族传承的完整性”,山下阳村在丽水古村落中堪称一绝。南宋建炎年间(公元 1127-1130 年),何氏祖先为躲避金兵战乱,从北方迁徙至松阳松阴溪畔,看中这片 “背山面水、藏风聚气” 的宝地,便在此建村立业。如今 800 多年过去,何氏家族已传至第 32 代,村落布局与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仍完整保留着当年的规划。
走进山下阳村,最先让人惊叹的是它 “回” 字形的防御布局 —— 整个村落以何氏宗祠为中心,向外辐射出 8 条主巷,每条主巷又分出若干支巷,巷巷相通却又暗藏玄机。这种布局并非随意设计,而是南宋时期为抵御土匪与战乱所建:敌人一旦闯入,极易在巷子里迷路,而村民则能通过暗门与巷道快速穿梭。我在村里闲逛时,曾跟着一位何姓老人走 “密道”:从宗祠旁的窄门进入,穿过 3 米宽的 “防火墙巷”,再拐进一处挂着 “耕读传家” 匾额的院落,最后竟从村东头的古樟树下穿出,全程不过 5 分钟,却像走了一场微型 “时光迷宫”。
村里的建筑细节更是藏满匠心。何氏宗祠的 “三进五间” 格局,在浙西南古村落中极为罕见:前殿的 “鲤鱼跃龙门” 木雕,鳞片用细如发丝的木线拼接,历经百年仍清晰可见;中殿的石柱础上,刻着 “琴棋书画” 四幅浮雕,每幅浮雕边缘都有微小的排水孔,雨天时雨水顺着孔道流下,宛如 “石上生泉”;后殿的 “祖宗龛” 由整块香樟木打造,打开时能闻到淡淡的樟香,龛门内侧刻着何氏家族的迁徙路线,从北方到松阳,每一个停留点都标注着年份与事由。
如今的山下阳村,仍有 70 多位何氏后人居住,他们保留着 “清明祭祖”“冬至做麻糍” 的传统。我去时恰逢冬至前夕,村民们在宗祠前的晒谷场里打麻糍: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两位壮年男子轮流用木槌捶打,糯米逐渐变得黏糯,再裹上芝麻粉与红糖,咬一口满是谷物的香甜。一位老奶奶告诉我,这手艺是她婆婆传下来的,如今村里的年轻人虽大多外出打工,但每年冬至都会回来,“麻糍的味道在,家就还在”。
2. 缙云河阳古民居:1100 年 “牌坊村”,耕读文化的活化石
若说山下阳村是 “家族防御的典范”,那河阳古民居便是 “耕读文化的博物馆”。这座村落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 923 年),朱氏祖先朱清源从福建迁徙至此,以 “耕读传家” 为家训,历经宋、元、明、清四朝,走出了 8 位进士、26 位举人,留下了 “一门三尚书” 的佳话。如今 1100 多年过去,村里仍保存着 15 座古牌坊、32 座明清古宅,每一处建筑都在诉说着 “读书为荣” 的传统。
河阳古民居的 “牌坊群” 是丽水古村中的独一份。从村口进入,沿 “官道” 依次排列着 “世进士坊”“孝子坊”“贞节坊” 等牌坊,其中最古老的 “世进士坊” 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 1220 年),牌坊顶部的 “圣旨” 石匾虽有风化,但 “进士” 二字仍苍劲有力。当地老人说,过去河阳村的学子考上功名,都会在牌坊下举行 “簪花礼”,村民们会提着灯笼、敲着锣鼓,将学子从家护送到牌坊前,由族长为其簪花,再沿着官道送往县城 —— 如今虽没有了簪花礼,但每年高考前,仍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牌坊下祈福,希望沾沾 “书香之气”。
村里的古宅更是 “耕读文化” 的载体。“虚竹堂” 是河阳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筑,这座明代古宅的大门两侧,刻着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 的对联,门楣上的木雕 “寒窗苦读图”,刻画了书生在油灯下读书的场景,连灯芯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走进堂内,天井两侧的 “花窗” 暗藏玄机:东侧花窗雕着 “稻穗”,象征 “耕”;西侧花窗雕着 “书卷”,象征 “读”,二者对称,暗合 “耕读并重” 的家训。我在堂内遇到一位朱姓老人,他是朱氏第 38 代后人,如今仍住在古宅里,家里珍藏着一本清代的《朱氏宗谱》,谱中详细记载着每一位族人的功名与事迹,“我小时候,父亲每天都会教我读家训,现在我也教孙子读,不能让老祖宗的规矩断了”。
河阳古民居的 “马头墙” 也是一大特色。村里的古宅大多采用 “三叠式” 马头墙,墙顶的 “翘角” 向上翘起,宛如展翅的凤凰。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防火的作用 —— 一旦邻家失火,马头墙能阻挡火势蔓延。更有意思的是,马头墙的数量与主人的身份相关:进士家的马头墙有 3 个翘角,举人家有 2 个,普通百姓家只有 1 个,从马头墙的造型,便能看出家族的过往荣光。
3. 莲都堰头村:1500 年 “堰居村”,人与自然的千年契约
若论 “与自然的共生智慧”,堰头村在丽水古村落中无人能及。这座村落因 “通济堰” 而生,通济堰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公元 505 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晚 300 多年,却与都江堰并称为 “中国古代水利双璧”。如今 1500 多年过去,通济堰仍在灌溉着周边 2.5 万亩农田,而堰头村作为通济堰的 “守护村”,也保留着与堰坝共生的生活方式。
走进堰头村,最先看到的便是通济堰的 “拱形大坝”。这座大坝横跨松阴溪,长 275 米,高 2.5 米,全部用鹅卵石砌成,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却能抵御千年洪水。更神奇的是,大坝的设计遵循 “弯道环流” 原理:松阴溪的水流到此处时,因弯道产生离心力,表层清水会流向坝内的灌溉渠,底层泥沙则被水流带走,避免渠道淤积。我在大坝旁遇到一位 “堰工”,他叫叶根明,是通济堰第 28 代守护者,每天都会沿着大坝巡查,清理渠道里的杂物。他告诉我,过去堰工都是 “世袭” 的,父亲教儿子如何判断水流、如何修补坝体,“现在虽然有了现代水利技术,但老祖宗的方法不能丢,比如用‘松木为桩、鹅卵石为基’的修补法,比水泥还耐用”。
堰头村的 “古樟群” 也是一大奇观。沿着通济堰的灌溉渠行走,两岸矗立着 10 多棵千年古樟树,其中最古老的 “樟树王” 树龄已达 1500 年,树干需要 6 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这些古樟树并非随意种植,而是当年修建通济堰时特意栽种的:樟树的根系发达,能固定河岸的泥土,防止堰坝坍塌;同时,樟树的枝叶茂密,能为村民遮挡烈日,夏日里坐在樟树下,听着堰水潺潺,格外惬意。我在樟树下遇到一位村民,她正在用樟树叶包裹糯米,准备做 “樟叶粽”。她说,每到端午节,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用樟树叶包粽子,“樟叶有清香,还能驱虫,包出来的粽子放几天都不会坏”。
堰头村的建筑也与通济堰紧密相连。村里的古宅大多沿灌溉渠而建,门前都有一条 “水圳”,水流从堰渠引入,经过家门,再流回农田,形成 “活水绕宅” 的格局。村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条水圳:清晨在水圳边洗衣,中午用圳水灌溉菜园,傍晚在圳边纳凉。我住在村里的一家民宿,民宿老板告诉我,过去村民们还会在水圳里 “放鱼”,春天放入鱼苗,秋天捕捞,“鱼吃水里的杂草,粪便能肥田,一举两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态经’”。
二、三大古村特色、门票、时间一目了然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规划行程,我将三座古村的核心信息整理成表格,包含 “特色亮点”“门票信息”“游玩时间”“适合人群” 等关键内容,方便直接对照参考:
古村落名称
|
核心特色
|
门票政策
|
建议游玩时间
|
适合人群
|
隐藏玩法
|
松阳山下阳村
|
1. 南宋 “回” 字形防御村落,8 条主巷 + 若干支巷,宛如迷宫;2. 何氏宗祠(明清建筑),木雕 / 石雕 / 砖雕工艺精湛,藏有家族迁徙图谱;3. 冬至 “打麻糍”“清明祭祖” 等传统民俗,村民参与度高
|
免费(何氏宗祠需登记进入,无收费)
|
2.5-3 小时(建议上午 9:00-12:00,此时阳光斜照古巷,拍照出片)
|
1. 喜欢探秘古建筑、历史文化的游客;2. 摄影爱好者(古巷光影、木雕细节极具拍摄价值);3. 亲子家庭(可体验打麻糍,了解家族文化)
|
1. 找村民带领走 “防御密道”,体验古代村落的防御智慧;2. 若逢冬至 / 清明,可参与民俗活动,品尝村民自制的麻糍 / 清明粿;3. 参观村中的 “何氏家风馆”,听老人讲家族迁徙故事
|
缙云河阳古民居
|
1. 15 座古牌坊(南宋至清代),“世进士坊”“孝子坊” 最具代表性;2. 32 座明清古宅,“虚竹堂”“廉让堂” 保留 “耕读文化” 遗迹;3. “三叠式” 马头墙,从建筑细节可判断家族身份
|
免费(部分古宅如 “虚竹堂” 需由村民带领进入,可自愿支付 10 元 / 人的讲解费)
|
3-4 小时(建议下午 14:00-17:00,此时阳光柔和,适合拍摄牌坊与马头墙)
|
1. 对科举文化、传统家训感兴趣的游客;2. 建筑爱好者(马头墙、花窗、木雕极具研究价值);3. 文化研学群体(可深入了解古代 “耕读传家” 的社会结构)
|
1. 找朱姓村民讲解 “牌坊背后的故事”,了解每座牌坊对应的历史人物;2. 在 “虚竹堂” 体验 “古代读书礼”,穿上汉服,临摹毛笔字;3. 傍晚在村中的 “古戏台” 旁,听村民唱缙云婺剧(每周五晚有演出)
|
莲都堰头村
|
1. 通济堰(南北朝水利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体验 “弯道环流” 原理;2. 10 多棵千年古樟树,“樟树王” 树龄 1500 年,樟叶粽是特色;3. “活水绕宅” 的村落布局,水圳贯穿全村,生活气息浓厚
|
免费(通济堰景区无门票,若需堰工讲解,可自愿支付 20 元 / 人的讲解费)
|
3-4 小时(建议清晨 7:00-10:00 或傍晚 16:00-19:00,清晨可看村民洗衣、堰水晨雾,傍晚可看夕阳下的古樟与堰坝)
|
1. 自然爱好者(古樟、堰水、生态农业极具吸引力);2. 水利 / 生态专业群体(可研究通济堰的工程原理与生态价值);3. 休闲度假游客(适合慢节奏游玩,体验乡村生活)
|
1. 跟着堰工巡查通济堰,学习如何判断水流、修补坝体;2. 在村民家中体验制作 “樟叶粽”,从采摘樟叶到包裹糯米全程参与;3. 清晨沿灌溉渠散步,看村民在水圳里放鸭、灌溉,感受乡村晨景
|
三、古村不是 “农家乐”,是千年生活的味道
丽水古村的美食,从来不是 “网红打卡菜”,而是村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生存智慧”—— 用当地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地道的味道。我在三座古村里,跟着村民学做过美食,也吃过最地道的农家饭,以下这些美食,一定要尝,而且要找 “村民家” 吃,才能吃到最真实的味道。
1. 松阳山下阳村
山下阳村的美食,离不开 “松阴溪的鱼” 与 “山间的笋”,这两种食材是村民餐桌上的常客,做法也传承了几百年。
- 笋干烧肉:这道菜是山下阳村的 “待客硬菜”,笋干是村民自己晒的 —— 每年清明前后,上山挖春笋,剥壳后切成条,用开水焯烫,再放在竹筛上晒 7 天,直到笋干变得金黄。烧肉时,先将五花肉煸出油,再放入笋干,加酱油、料酒、冰糖,用柴火慢炖 1 小时。我在何奶奶家吃这道菜时,她告诉我,过去家里来了贵客,才会做这道菜,“笋干吸了肉的油,不腻;肉有了笋干的香,更鲜”。这道菜的关键在于 “柴火慢炖”,用现代燃气灶很难做出那种 “烟火气”,所以一定要找村民家吃,比如何奶奶家(村口第一家挂着 “何氏家训” 匾额的院落),提前一天预约,就能吃到地道的笋干烧肉。
- 手工麻糍:麻糍是山下阳村的 “节庆美食”,冬至、春节都会做。做法很讲究:先将糯米浸泡 24 小时,再蒸熟,倒入石臼,用木槌捶打 30 分钟,直到糯米变得黏糯,能拉出长丝。然后将麻糍分成小块,裹上芝麻粉、红糖或黄豆粉。我在村里体验过打麻糍,两位壮年男子轮流捶打,木槌落下时,糯米会粘在槌上,需要用湿毛巾擦一下才能继续。何奶奶说,捶打的力度很重要,“太轻了麻糍不黏,太重了会溅出来”。新鲜做好的麻糍,咬一口软糯香甜,没有任何添加剂,放凉后可以煎着吃,外脆里糯,又是另一种味道。
- 松阴溪溪鱼:松阴溪的溪水清澈,溪鱼肉质细嫩,村民们最常用 “清蒸” 的做法,保留鱼的鲜味。做法很简单:将溪鱼处理干净,用盐、姜片腌制 10 分钟,再上锅蒸 8 分钟,出锅后淋上香油、葱花。我在村里的 “溪边人家” 吃这道菜时,老板告诉我,溪鱼要选 “巴掌大” 的,太大的鱼肉质会老,太小的又没肉。清蒸时火候很关键,“水开后上锅,8 分钟刚好,多 1 分钟鱼肉就老了”。吃这道菜时,不用过多调味,只靠鱼本身的鲜味就足够,搭配一碗糙米饭,就是最地道的农家味。
- 清明粿:每年清明前后,山下阳村的村民都会做清明粿,这是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也是春天的时令美味。清明粿的皮用 “鼠鞠草” 和糯米粉制成 —— 村民们会在田间采摘新鲜的鼠鞠草,洗净后焯水,切碎,再与糯米粉混合揉成面团,这样做出来的粿皮会带着淡淡的青草香。馅料分咸甜两种:咸馅是笋干、腊肉、豆腐干切碎拌匀;甜馅是豆沙或芝麻。我跟着何奶奶做过清明粿,她的手法很熟练:取一小块面团,捏成碗状,放入馅料,再封口捏出花纹,最后放入蒸笼蒸 15 分钟。刚出锅的清明粿,表皮软糯,馅料鲜香,咬一口满是春天的味道。何奶奶说,过去清明粿做好后,会先祭祖,再分给家人,“现在虽然简化了仪式,但做清明粿的习惯一直没丢,这是对祖先的念想”。
2. 缙云河阳古民居:耕读人家的 “书香美食”
河阳古民居的美食,带着 “耕读文化” 的细腻 —— 食材虽普通,但做法讲究,每一道菜都像 “文人笔下的诗”,精致又有韵味。
- 河阳土鸡煲:这道菜是河阳古民居的 “招牌菜”,选用村里散养的土鸡,“鸡要养满 1 年以上,这样肉质才紧实”。做法很特别:先用柴火将土鸡焯水,去除血沫,再放入砂锅中,加入香菇、笋干、红枣、枸杞,用山泉水慢炖 2 小时。炖鸡的砂锅是当地特制的 “粗陶砂锅”,保温性好,能让鸡肉的鲜味充分释放。我在 “虚竹堂” 旁的朱爷爷家吃这道菜时,他告诉我,炖鸡时不能加太多调料,“只放少许盐和姜片,这样才能保留鸡汤的原汁原味”。鸡汤炖好后,汤色清亮,鸡肉鲜嫩,喝一口鸡汤,满是鲜香,再吃一块鸡肉,肉质紧实不柴,搭配砂锅里的香菇和笋干,吸满了鸡汤的味道,格外下饭。
- 缙云烧饼:虽然缙云烧饼在丽水各地都能吃到,但河阳古民居的烧饼有独特的 “书香味”—— 村民们会在烧饼里加入 “梅干菜”,而这梅干菜是用 “书香门第” 的老坛腌制的。制作烧饼的过程很有意思:先将面粉揉成面团,醒发后分成小块,擀成薄饼,抹上猪油,撒上梅干菜、肉末、葱花,再卷起来揉成圆饼,刷上糖水,撒上芝麻,最后放入特制的 “吊炉” 中烤制。烤烧饼的吊炉用柴火加热,“火候要控制好,火太旺烧饼会焦,火太小又烤不熟”。我在村口的 “朱氏烧饼铺” 看老板做烧饼,他的动作很麻利,不到 10 分钟就能烤好一炉。刚出炉的烧饼,外皮酥脆,内馅鲜香,梅干菜的咸香与肉末的油脂香融合在一起,咬一口满是满足。老板说,过去河阳村的学子赶考时,家人都会做烧饼让他们带着,“烧饼耐放,又能充饥,是‘状元饼’呢”。
- 豆腐酿:河阳古民居的豆腐酿,是 “耕读人家的精细菜”,做法复杂,但味道极佳。选用村里自制的 “石膏豆腐”,这种豆腐比普通豆腐更嫩,也更有豆香味。制作时,先将豆腐切成小块,用筷子在中间挖一个小洞,再填入调好的馅料 —— 馅料是猪肉末、香菇末、葱花、姜末,加入少许盐、料酒、生抽拌匀。然后将豆腐酿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再加入适量清水、生抽、蚝油,焖煮 5 分钟,最后勾芡收汁。我在朱爷爷家吃这道菜时,他说,这道菜是 “过去文人墨客来家里做客时才做的,豆腐象征‘清白’,馅料象征‘富足’,是对客人的美好祝愿”。豆腐酿外酥里嫩,馅料鲜香,搭配一碗米饭,能让人多吃半碗。
- 红糖发糕:河阳古民居的红糖发糕,是 “节庆甜点”,春节、中秋等节日都会做,寓意 “步步高升”。做法很讲究:先用红糖加水煮化,放凉后加入面粉、酵母,搅拌成面糊,发酵至两倍大,再放入蒸笼蒸 30 分钟。蒸发糕的蒸笼是竹制的,“竹蒸笼蒸出来的发糕,会带着竹子的清香”。我在村里的 “红糖坊” 看村民做发糕,面糊发酵好后,表面会有很多小气孔,蒸好后发糕蓬松柔软,用筷子一戳会回弹。吃起来带着浓郁的红糖香,甜度适中,不腻口,老人和小孩都很喜欢。红糖坊的老板说,过去发糕做好后,会切成小块,分给邻居,“大家一起吃,才热闹”。
3. 莲都堰头村:堰水滋养的 “生态美味”
堰头村的美食,与 “通济堰” 密不可分 —— 堰水灌溉的农田长出的粮食、养殖的鱼虾,都是最鲜美的食材,每一道菜都带着 “自然的馈赠”。
- 清蒸瓯江鱼:瓯江是丽水的母亲河,堰头村紧邻瓯江支流松阴溪,这里的鱼肉质细嫩,最适合清蒸。选用的鱼是 “瓯江香鱼”,这种鱼只生活在清澈的淡水中,以藻类为食,肉质鲜美,没有腥味。做法很简单:将香鱼处理干净,在鱼身上划几刀,用盐、姜片腌制 10 分钟,再上锅蒸 10 分钟,出锅后淋上蒸鱼豉油、香油,撒上葱花。我在村里的 “堰头人家” 吃这道菜时,老板告诉我,蒸香鱼的水要用 “通济堰的水”,“堰水干净,蒸出来的鱼更鲜”。鱼肉入口即化,鲜美的汤汁让人忍不住舔嘴唇,搭配一碗堰水灌溉的米饭,就是最地道的堰头味。
- 樟叶粽:这是堰头村的 “特色小吃”,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因为它用的是堰头村特有的千年古樟树的叶子。每年端午节前后,村民们会采摘新鲜的樟树叶,洗净后焯水,去除苦味,再用来包粽子。粽子的馅料是糯米、腊肉、咸蛋黄 —— 糯米要提前浸泡 24 小时,腊肉是村里自制的,咸蛋黄要选出油多的。包粽子时,用两片樟树叶交叉包裹,再用绳子捆紧,放入锅中煮 2 小时。我跟着村民李阿姨做过樟叶粽,她告诉我,樟树叶不仅有清香,还能驱虫,“用樟树叶包的粽子,放几天都不会坏,还带着樟香”。刚煮好的樟叶粽,剥开叶子就能闻到浓郁的樟香和糯米香,咬一口,糯米软糯,腊肉咸香,咸蛋黄出油,口感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 堰水蔬菜:堰头村的蔬菜,都是用通济堰的水灌溉的,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是纯天然的 “生态蔬菜”。常见的有青菜、萝卜、茄子、辣椒等,做法也很简单,大多是清炒或凉拌。我在 “堰头人家” 吃清炒青菜时,老板说,这青菜是早上刚从田里摘的,“用堰水灌溉的青菜,叶子更绿,口感更嫩”。清炒时只放少许油和盐,就能突出青菜的清甜,咬一口脆嫩多汁,没有丝毫苦涩味。凉拌萝卜也很有特色:将萝卜切成丝,用盐腌制 10 分钟,挤出水分,再加入醋、生抽、香油、葱花拌匀,口感爽脆,酸甜可口,是解腻的好小菜。
- 竹筒饭:堰头村的竹筒饭,是 “山林里的美味”,选用新鲜的毛竹,截成 30 厘米左右的竹筒,洗净后晾干。然后将糯米、腊肉、香菇、玉米粒等食材混合,加入适量水,装入竹筒中,用竹叶封口,再放入柴火灶中烤 1 小时。我在村里的 “竹筒饭作坊” 看师傅做竹筒饭,烤好的竹筒会裂开一道缝,香气从缝中溢出,让人垂涎欲滴。打开竹筒,糯米已经吸收了竹子的清香和腊肉的油脂香,颗粒分明,软糯香甜,每一口都带着自然的气息。师傅说,过去村民们上山干活时,会提前做好竹筒饭带到山上,“热乎又顶饿,是山里人的‘便当’”。
四、古村玩乐项目:
丽水古村落的玩乐,不是 “走马观花”,而是 “沉浸式融入”—— 跟着村民学手艺、体验传统民俗、探索自然奥秘,每一项都能让你感受到古村的独特魅力。
1. 松阳山下阳村:探秘 “防御智慧”,体验 “家族民俗”
- 走 “防御密道”,学 “古代防御术”:山下阳村的 “回” 字形布局藏着很多 “防御密道”,这些密道是南宋时期为抵御土匪而建,连接着村落的各个角落。你可以找村里的何姓老人带领,走一遍密道 —— 从何氏宗祠旁的窄门进入,穿过 “防火墙巷”(巷宽仅 3 米,两侧是高墙,敌人进入后难以展开攻势),再拐进 “暗门院”(院落的门隐藏在墙壁中,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最后从村东头的古樟树下穿出。老人会一边走一边讲解:“过去土匪来了,村民们会通过密道快速转移,还能在暗门后伏击敌人”。走密道的过程就像 “解谜游戏”,充满了乐趣,还能学到古代村落的防御智慧。
- 学做 “手工麻糍”,体验 “节庆民俗”:如果赶上冬至前后,你可以在山下阳村的晒谷场体验 “打麻糍”—— 先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然后拿起木槌捶打。村里的老人会教你捶打的技巧:“木槌要举高,落下时要用力,还要不停转动石臼里的糯米,这样才能捶打均匀”。捶打 30 分钟后,糯米会变得黏糯,再将麻糍分成小块,裹上芝麻粉、红糖,就能品尝自己做的麻糍。除了打麻糍,你还能学做 “清明粿”(清明前后),跟着村民采摘鼠鞠草、揉面团、包馅料,感受传统节庆的氛围。
- 参观 “何氏家风馆”,听 “家族故事”:山下阳村的 “何氏家风馆” 位于何氏宗祠旁,馆内陈列着何氏家族的族谱、家训、老照片等文物。你可以找馆里的何姓老人讲解,听他们讲述何氏家族的迁徙故事 —— 从南宋时期躲避金兵战乱迁徙至松阳,到明清时期家族的繁荣,再到如今的传承。老人还会教你读何氏家训:“孝悌传家本,耕读继世长”,让你了解古代家族的价值观。参观完家风馆,你还能在宗祠里看到何氏祖先的牌位,感受家族文化的厚重。
2. 缙云河阳古民居:感受 “耕读文化”,体验 “文人雅趣”
- 体验 “古代读书礼”,穿汉服 “临摹家训”:在河阳古民居的 “虚竹堂”,你可以体验 “古代读书礼”—— 穿上传统汉服,坐在明代的书桌前,由村里的朱姓老人担任 “先生”,教你读朱氏家训。老人会先为你 “簪花”(用簪子将花插在头发上,象征 “学业有成”),然后教你握毛笔的姿势,临摹家训中的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临摹完后,老人会为你颁发 “读书证书”,仪式感满满。这个体验不仅能让你感受古代读书人的生活,还能深入了解 “耕读文化” 的内涵。
- 听 “牌坊故事”,学 “古代历史”:河阳古民居的 15 座古牌坊,每一座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你可以找村里的朱姓老人带领,逐一参观牌坊 —— 在 “世进士坊” 前,老人会讲南宋时期朱氏族人朱汝谐考中进士的故事;在 “孝子坊” 前,会讲明代朱氏族人朱维京孝敬父母的故事;在 “贞节坊” 前,会讲清代朱氏妇人坚守贞节的故事。老人还会教你识别牌坊上的雕刻:“你看这‘世进士坊’上的‘龙纹’,只有进士家的牌坊才能刻龙,这是身份的象征”。听着故事,看着牌坊,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历史的厚重。
- 看 “缙云婺剧”,品 “地方戏曲”:每周五晚,河阳古民居的 “古戏台” 都会有村民表演 “缙云婺剧”。婺剧是浙江的传统戏曲剧种,唱腔优美,表演生动,常见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你可以坐在古戏台前的石凳上,一边吃着缙云烧饼,一边看表演。表演结束后,你还能上台与演员互动,学唱几句婺剧,体验地方戏曲的魅力。村里的演员大多是老人,他们说:“婺剧是我们的传家宝,要一直演下去,让更多人知道”。
3. 莲都堰头村:探索 “水利奥秘”,亲近 “自然生态”
- 跟着 “堰工” 巡查通济堰,学 “古代水利术”:堰头村的通济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你可以跟着堰工叶根明巡查通济堰 —— 从拱形大坝出发,沿着灌溉渠行走,叶师傅会教你识别水流:“你看这水流,表层的水清澈,底层的水浑浊,这就是‘弯道环流’原理,能让清水流入灌溉渠,泥沙流入下游”。他还会教你修补坝体的方法:“用松木做桩,鹅卵石做基,再用黏土填补缝隙,这样的坝体耐用,还能适应水流的冲击”。巡查过程中,你还能看到村民在灌溉渠边洗衣、灌溉,感受通济堰对村民生活的重要性。
- 学做 “樟叶粽”,探索 “古樟奥秘”:在堰头村,你可以跟着村民李阿姨学做 “樟叶粽”—— 先去千年古樟树下采摘樟树叶,李阿姨会教你识别 “合格的樟树叶”:“要选叶子完整、没有虫洞的,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香”。采摘完樟树叶后,回到家中,学做粽子的馅料、包粽子的手法。包好粽子后,李阿姨会带你去古樟树下,讲古樟树的故事:“这棵‘樟树王’有 1500 年历史了,是修建通济堰时栽的,它的根系能固定河岸,防止堰坝坍塌”。你还能触摸古樟树的树干,感受它的粗壮与沧桑,仿佛与历史对话。
- 沿 “灌溉渠” 徒步,观 “生态美景”:堰头村的灌溉渠两岸风景优美,古樟参天,溪水潺潺,是徒步的好地方。你可以从通济堰大坝出发,沿灌溉渠徒步 2 公里,途经 “古樟群”“水圳人家”“稻田风光” 等景点。春天,灌溉渠两岸的油菜花盛开,金黄一片;夏天,古樟树的枝叶茂密,遮挡烈日,凉爽宜人;秋天,稻田金黄,硕果累累;冬天,溪水清澈,古樟挺拔,别有一番韵味。徒步过程中,你还能看到村民在水圳里放鸭、在稻田里劳作,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祥和。
五、交通与住宿指南:怎么去?住哪里?一篇搞定
1. 交通指南:自驾最方便,公共交通也能到
- 松阳山下阳村:
-
- 自驾:从丽水市区出发,走长深高速(G25),在松阳出口下高速,然后走 S222 省道,再转乡道,全程约 1 小时 30 分钟,导航 “松阳山下阳村” 即可。村里有免费停车场,可停 10-15 辆车。
-
- 公共交通:从丽水客运东站乘坐前往松阳县的班车(每 30 分钟一班,票价 15 元,车程 1 小时),到达松阳客运中心后,转乘前往 “古市” 方向的班车,在 “山下阳村” 站下车(每 1 小时一班,票价 5 元,车程 20 分钟)。下车后步行 5 分钟即可到达村口。
- 缙云河阳古民居:
-
- 自驾:从丽水市区出发,走长深高速(G25),在缙云出口下高速,然后走 G330 国道,再转乡道,全程约 1 小时,导航 “缙云河阳古民居” 即可。村里有免费停车场,可停 20-25 辆车。
-
- 公共交通:从丽水客运东站乘坐前往缙云县的班车(每 20 分钟一班,票价 12 元,车程 50 分钟),到达缙云客运中心后,转乘前往 “新建镇” 方向的班车,在 “河阳古民居” 站下车(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