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伊斯坦布尔多玛巴赫切宫在哪里?值不值得推荐一玩

在如今这个时代,包豪斯(Bauhaus)建筑学派所倡导的“少即是多”美学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建筑师和评论家更是将其奉为圭臬。然而,对于那些秉持这一理念的人来说,嘲讽像多玛巴赫切宫这样的建筑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不过,现实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馈:蜂拥而至的游客们显然并不认同这种嘲讽,他们来到这里,只为亲眼见证这座融合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与繁复内饰的皇家享乐宫殿。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多而非少”哲学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Abdül Mecit Ⅰ,1839~1861年在位)的哲学显然与“少即是多”背道而驰,他更倾向于“多而非少”。这位苏丹决定将自己的宫廷从托普卡帕宫搬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并选择了一处填海花园(dolma bahçe)作为新宫的地址。这里原本是他的前任苏丹艾哈迈德一世(Ahmet Ⅰ)和奥斯曼二世(Osman Ⅱ)用来建造皇家公园的地方,他们已将这里的小海湾填平,并建造了一个带有木结构亭台楼榭的皇家公园。

多玛巴赫切宫殿的诞生

阿卜杜勒·迈吉德命令皇家建筑师尼克戈斯(Nikoğos)和加拉贝德·巴良(Garabed Balyan)建造一座融合奥斯曼与欧洲风格的宫殿,务必做到让所有人过目难忘。这座宫殿摒弃了传统奥斯曼宫殿建筑的形式,没有亭台楼阁,而且整座宫殿背向华丽的风景而不是正对着它们。巴黎歌剧院的设计师被请来做内饰,这也许就是其夸张戏剧风格的来源。工程最终于1854年完工,苏丹及皇室家庭在两年后搬了进来。

多玛巴赫切宫奢华背后的困境与传承

尽管多玛巴赫切宫的美令人惊叹,但阿卜杜勒·迈吉德奢华的建筑工程却使得帝国陷入破产的窘境,并预示着奥斯曼王朝的终结。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初期,阿塔图克将这座宫殿用作自己的宅邸,并于1938年11月10日在此去世。这座宫殿不仅见证了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也承载了土耳其共和国初期的历史记忆。

探索宫殿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多玛巴赫切宫已成为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宫殿的游客入口在装饰华丽的皇帝门,里面也有一座同样华丽的钟楼。这座钟楼是萨尔基斯·巴良(Sarkis Balyan)在1890~1895年为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ül Hamid Hamit Ⅱ,1876~1909年在位)设计的。钟楼附近还有一处户外咖啡馆,这里不仅有价格合理的咖啡,而且还能欣赏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美景。

这座宫殿坐落在一连串经过精心维护的花园里,需要通过装饰华丽的皇室之门进入。它由3个部分组成:礼宾殿、后宫和皇太子寝宫。进入参观必须加入由皇宫导游带领的团队,团队游的重点是礼宾殿,不过也会参观部分后宫建筑。你还可以自己参观国家宫殿绘画博物馆(National Palaces Paintings Museum),这里收藏了许多珍贵的绘画作品。

参观小贴士

多玛巴赫切宫每天的参观人数被限制在3000人,但一到周末和假期,实际参观人数很容易便到达这一上限。因此,最好尽可能地选择周中参观,即便如此,你也要做好排队的准备(常常要排很长时间,而且是在烈日炙烤下)。如果你在15:00(夏季)或14:00(冬季)之前来到这里,你必须购买礼宾殿和后宫的团队游参观联票,在此之后,你只能参加其中一处景点的团队游(我们推荐礼宾殿),因为其中有巨大的枝形吊灯和水晶楼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门票不在伊斯坦布尔博物馆通票的涵盖范围内。

在参观完多玛巴赫切宫后,不妨到门外的Muallim Naci Caddesi上走一走,那里有一座由萨尔基斯·巴良设计的多玛巴赫切清真寺(Dolmabahçe Mosque,Dolmabahçe Camii),这座清真寺于1853年建成,其建筑风格与多玛巴赫切宫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风景线。

多玛巴赫切宫,这座融合了奥斯曼与欧洲风格的皇家享乐宫殿,不仅见证了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也承载了土耳其共和国初期的历史记忆。如今,它已成为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索其每一个角落。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奢华与历史的交汇碰撞,也可以领略到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

文章名称:《伊斯坦布尔多玛巴赫切宫在哪里?值不值得推荐一玩》
文章链接:http://lvyousheng.com/csm/478939.html
本站知识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