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外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吗?其实外卖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古人也早已享受到了“点外卖”的便捷。从汉代到宋朝,外卖业务逐渐兴起,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体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古今,揭秘古代外卖业的那些事儿!
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外带打包”的用餐方式。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在位期间,为了了解城中饥荒的实情,派身边的王业出去打探。王业带回一份碎肉粥,表示百姓都在享用这样的饭食,并无饥荒事件。这段历史虽然简短,却从侧面反映出汉代已经有了类似外卖的用餐方式。不过,那时候的外卖可能更侧重于“外带”,而非现代意义上的“送餐上门”。
到了唐朝,外卖服务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由于政府明令禁止朝廷官员在集市抛头露面、吃喝玩乐,官员和富商们便纷纷选择在家中点外卖。他们会在酒楼预订酒席,酒楼再派人将餐品送往府中。这种外卖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还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据《唐国史补》记载,京兆尹吴凑就曾在家中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通过点外卖成功宴请了百余名宾客。
宋朝时期,外卖行业迎来了真正的繁荣。随着坊市制度的打破和宵禁的废除,外卖服务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可以随时点外卖。那时候给百姓提供外卖服务的,主要是类似于现代快餐店的“脚店”。这些脚店不仅提供预约餐食和送上门服务,还为了宣传自身,拓展了挂有自家招牌的轿子送餐服务。更有甚者,还在湖面上开展了“撑船买卖羹汤、时果、酒水、菜蔬、鸡鸭、海螺……及点茶,供茶果”的外卖服务,真是别具一格!
那么,在没有手机和保温箱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点外卖的呢?又该如何保证餐品的温度和质量呢?以宋朝为例,点外卖被称为“索唤”,送餐的外卖小哥则被称为“闲汉”。这些闲汉分为店小二兼职和专职两种,他们走街串巷,吆喝招揽生意,有人下单就会依次记下菜品与配送地址,然后按照顺序送达。虽然薪资不高,但闲汉们的服务却十分周到。他们熟悉周边地形,送餐又快又稳,确保餐品能够准时送达。
为了避免投诉和保证餐品的温度与质量,古代商家在外卖工具上也下足了功夫。他们特制了外卖专用的陶瓷餐盘和食盒。陶瓷餐盘称为“温盘”,中空的夹层可以注入热水保温;食盒则由竹木、珐琅等材质制成,讲究的商家还会用坚固的紫檀木制作食盒。这些专业的外卖工具不仅保证了餐品的温度和质量,也体现了古代商家对外卖服务的重视和用心。
穿越古今,我们不难发现,外卖作为一种便捷的生活方式,早已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从汉代的“外带打包”到宋朝的“轿子送餐”、“水上外卖船”,古代外卖业的发展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我们今天的外卖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