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片被山海环抱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海上贸易和交通的重要枢纽。宋元时期,福州、泉州的造船业空前发展,举世无双;明王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均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启航,福州海上贸易和交通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福建船政史迹,回望中国向海图强的血与火的洗礼。
三山两塔一条街:福州的城市名片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福州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城市。屏山、乌山、于山三山鼎足而立,构成了福州独特的城市景观。而于山白塔和乌山乌塔,双塔遥相呼应,自古便是福州城的标志。走在“八一七”路上,这条福州城的南北中轴线,你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魅力。
不过,老福州人更喜欢用“三山两塔一条江”来形容榕城的禀性。柔媚绮丽的闽江,赋予了福州吸纳海洋深处精华的能力,让这座城市更加风情摇曳。
开闽三王:乱世中的太平守护者
在福建,你会发现有些人家的门额上刻着“开闽传芳”四字,这与别处“书香门第”“耕读传家”之类的颇不相同。原来,这样的住户都是“王”姓,因为“开闽”说的就是“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
王潮起事攻占泉州,被任命为泉州刺史。随后,王潮命堂弟王彦复、弟王审知取福州,破城后占领福建全境。王潮被朝廷封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离世后被追赠为司空。其弟王审知继立,治闽29年,尊奉中央,大力发展农业、水利、教育,注重海上对外贸易,使福建经济文化迅速崛起,家家户户生活富足。
老二王审邽协助王潮治理泉州,父子相继任泉州刺史,共历44载。王审邽之子王延彬在任时,同样积极发展海上对外贸易,使泉州港成为“蕃船”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在三王时期,福建境内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被誉为“海滨邹鲁”。
如今,忠懿闽王祠内供奉着王审知的坐像,祠中最珍贵的文物“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述了王审知的家世及其治闽的政绩,是研究闽国史和五代史的重要资料。
长乐太平港:郑和的开洋起点与驻泊基地
长乐,这个别名吴航的半岛,拥有海陆空三维立体交通,是为数不多的空海“两港”城区。太平港,这个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屯兵造船之所,见证了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在郑和史记陈列馆内,《天妃灵应之记》碑上镌刻着“累驻于斯,伺风开洋”的字样,这是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见证。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连续七次统率巨舰百艘,往返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先后抵达二十余国,最远到达西亚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舟师往返,先在长乐驻泊。等候东北顺风开洋、等待补给、招募水手和修造船舶,再依照传统祭祀海神以求庇护。长乐因此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如圣寿宝塔便是郑和俯瞰太平港的瞭望塔,也是船队出洋入海的航标。
福建船政: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走进罗星塔公园,你便踏入了福州船政文化景区的一部分。这里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心,包括昭忠祠、中坡炮台、轮机车间、马尾造船厂等,是中国近代工业科技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洋务派”,在海军建设上分为“造船”和“购船”两派。历史证明,能自己造才是王道。福建船政为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号称“亚洲第一”,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然而,福建船政所造军舰在实战中表现不佳,中法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但福建船政并未因此停滞,马江海战硝烟未散,便恢复了运营,继续造船办学。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海军将领均出自这里。
十年后,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福建船政自主建造的铁甲舰“平远”号被编入北洋舰队,但未能改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命运。如今,“平远”号复制品放置在马尾船政一号船坞,警示人们莫忘那段屈辱的历史。
罗星塔:见证血与火的洗礼
罗星塔,俗称磨心塔,始建于宋代。这座古老的宝塔,见证了福建海事的沧桑巨变。马尾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以前外国船来福州都在罗星塔下抛锚,水手们遂称罗星塔为“中国塔”。据说即使没到过福州的外国海员,也知道这座宝塔。
现在的罗星塔系1964年重修,八角七层,高31.5米。塔门有联:“朝朝朝朝朝朝汐,长长长长长长消。”罗星塔周围有雕塑群,包括“福建船政”与“马江海战”。这些雕塑无声地诉说着马尾经历过的血与火,是中国人永远的记忆。
结语
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到福建船政的兴起与陨落,福建的海事历史充满了辉煌与屈辱。但正是这些历史,塑造了福建人向海图强的精神。今天,当我们站在闽江之畔,望着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不禁会想起那些曾经在这片海域上书写传奇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继续书写福建海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