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及其附近一带,明清年间叫做“徽州府”。徽州地方不大,奇怪的地名不少,比如歙县、黟县。其实,当地的方言也跟地名一样奇特,既不像江浙话(吴语),也不像江西话(赣语),同北面的江淮官话更是不同。人们只好将其单立为徽州方言。
徽州方言内部分歧很大,不仅县与县之间发音不同,一县之内口音也有差异。明朝的《徽州府志》就说本地“六邑之语不能相通”,跟吴地方言的“大抵相类”比较起来,差别很大。但徽州各地方言也有共同点,比如“祖父”不叫“爷爷”,叫做“老朝”“朝朝”“奉”“老奉”。当然,读音已经演化得跟以前不同,比如绩溪话里的“朝”,听上去就跟普通话的“切”差不多。
其实,“老朝”跟“老奉”本来是一个词,唤作“朝奉”。“朝奉”本是官职名称。宋朝就有“朝奉大夫正五(品)”以及“朝奉郎,正六上”,这些都是有名无实职,朝廷供给俸禄的文散官名。因而,朝廷财政紧张时,允许民间财主捐个“朝奉”,过过官瘾。《豆棚闲话》如是记载:“彼处富家甚多,先朝有几个财主,助饷十万,朝廷封他为朝奉郎”。时间一长,捐官而来的“朝奉”越来愈多,无形间,这个词儿成了富豪财主们的尊称。比如家喻户晓的《水浒传》里,跟水泊梁山好汉们大打出手的祝家庄,“惟有祝家庄最豪杰,为头家长唤做祝朝奉”。这显然是个典型的乡绅土豪形象。
到了明清时期,不光是富翁财主,生意人也可以被称为“朝奉”了。做生意的人大都喜欢恭维,社交时,常常互相尊称一声“朝奉”,而且不光是店主,连打下手的伙计也逐渐被称为“朝奉”了。
明清时期,徽州商业发达。《拍案惊奇》里就说,“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当时徽州的经商人数众多,“男子成童即服贾四方”。既然做生意的徽州人如此之多,徽州人里的“朝奉”数量当然也是水涨船高了。
当时经商的徽州人多为男子,他们往往少年时便出外经商,待到创立一番家业才衣锦还乡。久而久之,“朝奉”就与这些颇有些年纪的男子画上了等号,以致到最后在徽州方言里引申出了“祖父”的含义。再往后,在口语里又简化成“朝”或“奉”,若是不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便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