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部边陲,蜿蜒着一条巨大而舒缓的山脉——大兴安岭。与西部那些气势磅礴的大型山脉相比,大兴安岭虽海拔较低,却以其浩瀚无尽的连绵林海,赢得了“绿色宝库”的美誉。四季更迭中,大兴安岭的植被景观如梦似幻,变化万千,为户外爱好者们提供了无数条难度适中、景致独特的徒步路线。
一条南北纵横的风光之路
大兴安岭范围极广,徒步路线分散,难以单一路线代表其全貌。因此,我们不妨参照大兴安岭国家森林步道的大致路线,踏上一条南北纵横、波澜壮阔的风光之旅。这一路上,我们将领略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探访热情的火山,并走进最后的狩猎部落,感受那份原始与文明的交融。
以河流为起点,从南向北看浩瀚林海
大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北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1200多公里。这里气候适宜,土壤纯净肥沃,河流水系丰富,孕育出了中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
从大兴安岭的南界——西拉木伦河出发,徒步越过大兴安岭的最高峰黄冈梁,穿越孤独而充满意境的乌兰坝,向北段前行,原始森林的风光将一路相伴。史学家翦伯赞曾描绘大兴安岭为“无边林海莽苍苍,拨地松桦万千章”。如今,大兴安岭林区面积70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74.1%。苍茫林海,万千松桦,一望无际。树木稠密,竞相拔高生长,有的高达60多米,树干仍然刚毅笔直。全国50%的木材储量源自大兴安岭,这雄厚的森林资源,让大兴安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中国北端的“绿宝石”。
上百种树木在这里扎根,四季轮回中,为大兴安岭披上了斑斓的彩衣。落叶松、白桦、樟子松、山杨、柞树、水曲柳……其中,落叶松分布最为广泛,大兴安岭因此被誉为“落叶松的故乡”。徒步其间,落叶松的身影随处可见。
徒步四季,各领风骚
徒步大兴安岭,最佳季节当属夏、秋、冬,春季稍次之。春天,冰雪初融,天气阴冷,松柏和桦树还带着低沉的冷色调,显得有些许阴郁。然而,盛夏一到,大兴安岭的生命便开始蓬勃生长。山间野花缤纷盛开,昆虫在林海里匍匐、穿梭。落叶松抽出细长翠绿的松针,树枝上绽放出精致的红花,象征着“大无畏精神”,在高处汲取温暖的阳光。
夏末时节,南方的暑气未退,落叶松和白桦交相辉映的区域已换上了金色的新装。秋天的大兴安岭是一座金色的宝库,白桦叶子变黄,落叶松松针蒙上金黄暖光。在此,在专业人员的指引下,可以采摘香香脆脆的榛子、酸甜可口的葡萄、新鲜的木耳山参,将深山中的纯粹捧在手心。
冬季徒步大兴安岭相对艰难,积雪覆盖,许多线路难以通行。但其动人景致,却让人欲罢不能。森林大部分被积雪覆盖,银装素裹,万顷林海如玉树琼枝。严寒中的雾凇是冬季森林中最壮丽的景观,白色的冰花、树挂,轻盈似霜,剔透胜雪,悄然降临人间,卧眠枝头。
徒步者在这座巨大的森林乐园穿行时,不仅会看到静默的树。大兴安岭有柴胡、地榆、冰草、瓦松、白头翁等超过1000种野生植物安然扎根,其中不乏珍稀品种。此外,棕熊、紫貂、雪兔、狍子、梅花鹿等400余种珍禽异兽在这里繁衍生息。徒步过程中,随时可能邂逅这些可爱的精灵。
途经山岭中南段,触摸最热情的火山、天池与峡谷
亿年前,大陆地壳运动引发的新褶皱、大断裂,使火山喷发、熔岩溢流,对大兴安岭的地形构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丰富的火山地貌。徒步至大兴安岭中段时,会经过阿尔山—柴河火山群、诺敏河火山群,亲眼见证、亲手触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火山喷发时,滚滚岩浆从地心涌出,在各个火山口打造出盆状地貌。凹陷的地表又承接了千百万年以来的积水,形成了一汪汪清澈浑圆的天池。阿尔山山区的天池群中,阿尔山天池、驼峰岭天池、龟背岩等保存完好、形态各异,堪称“火山地质博物馆”。
阿尔山天池海拔1300余米,高度仅次于新疆天山天池与吉林长白山天池,位居全国第三。它形状椭圆,像一块镶嵌在峰峦之巅、茂林之中的碧玉。与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不同,阿尔山天池是封闭式的特殊火山口湖,没有河流注入,也没有河道泄出。当地流传着神秘的传说与猜测:天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洁净无比,其中无鱼嬉戏,深不可测。天池群中还有一处基尔果山天池,圆润如满月,被称为月亮湖。群山如障环绕湖畔,水面平静如磨光的玉石,难怪有“宝镜变天池”的传说。
春末夏初的早晨,徒步穿过薄雾缭绕的阿尔山山林,林中雾气潮湿,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也鼓舞着池畔的杜鹃肆意绽放。前往石林风景区,路边的熔岩山、土壤、植物都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火山喷发不仅在山巅打造了天池,也在地表构造了峡谷。徒步两个火山区,便能饱览岩溶峡谷的奇观。
无数年前,岩浆喷发冷却后形成巨大岩石。流水浸入、冲刷、剥蚀后,裂变成块块砾石,形成了岩溶峡谷。不冻河的源头——三潭峡,是较为典型的岩溶峡谷,峡谷北边由火山岩石堆积而成。河谷九曲回肠,三汪潭水在这里平静相遇。沿潭水走到峡谷尽头,地面逐渐宽敞,豁然开朗间,陡峭的断崖绝壁映入眼帘。
在诺敏河火山群一带,能够邂逅那不见峡身但闻河声的“兴安第一峡”——神指峡。它蜿蜒百里,两岸石壁如削,石峰姿态各异,河水湍急,响声震耳。
徒步穿行大兴安岭的游人,曾用“冷若冰霜的外表,热情似火的内心”来形容它。尤其是在大雪弥漫的冬季,这片寒冷的天地间,却蕴含着关于火山的所有秘密。天池、峡谷、岩石……无不诉说着炽烈喷涌的壮丽。
行至中国的北端,了解最后的狩猎部落
三百多年前,一个狩猎部落从贝加尔湖、北室韦等地迁至额尔古纳河流域,留在了大兴安岭北段的敖鲁古雅河畔,筑起尖顶的房子,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便是这段漫长徒步之旅的终点。
在这片原始森林中,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鄂温克人都保持着用兽肉饱腹、用兽皮作衣、用树皮和木杆筑屋的原始生活习俗。如今,在专门地点,还能看见鄂温克人的特色房屋“撮罗子”。这些房子由木杆搭建而成,呈圆锥形,外壁高直以避免积雪倾压,屋顶尖而不密封以排放烟气,既坚固实用又美观大方。
鄂温克人依附于自然,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作家迟子建曾走访过这个民族,并写下《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书中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民族与时代抗争的故事。他们吃肉之前要跳乌鸦舞;在山林中要低声讲话;围着火塘跳舞来治愈疾病;对打雷、下雨、降雪等自然现象抱有恐惧和崇敬。他们不愿被时代潮流改变,相信“万物有灵”。
崇敬自然的鄂温克族将驯鹿看作灵魂的一部分。驯鹿是当地的旅游特色之一,徒步探索这个神秘的民族时,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被称为“森林之舟”的小兽,体验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驯鹿性情温顺,拥有一对巨大鹿角、一副强壮身躯,十分耐寒。它们喜爱食用森林里的苔藓、石蕊,鄂温克人常常放任驯鹿游走于山间。一旦鹿群走失,他们会追寻足迹,哪怕在漫山遍野找上几天几夜也不罢休。找到鹿群后,鄂温克人还会为它们驱虫、治病、喂盐,并用心喂养小驯鹿长大。仿佛他们与鹿群间有着某种约定,无论后者去到多遥远的地方,总能平安归来。
鄂温克人常用猎枪驱赶危险,保护自己和驯鹿,同时也用猎枪狩猎以维持生活。对鄂温克人来说,猎枪象征着狩猎和守护,不可或缺,意义非凡。
与自然惺惺相惜的民族,似乎都自带艺术天赋。鄂温克族的生活习俗取自天然,艺术情调也来源于天然。
据说鄂温克族人较为“固执”,徒步去拜访他们,需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当你真诚地与他们交流,走近他们的民居,你会感慨于这个民族自然天成的艺术灵感。他们精于手工,房屋里挂有用兽皮、鹿角制成的衣物、雕刻;他们喜爱写诗,鄂温克族中颇有名气的诗人维加。
相关推荐阅读:
东北旅游全攻略:探寻必去十大景点,揭秘最佳旅行时间,省钱又好玩!
东北十大必买特产推荐,轻松打包地道美味,满载而归的攻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