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青田县为什么被称之为小欧洲

在浙江省丽水市,隐藏着一座小县——青田县。这座看似低调的山城,虽然户籍人口只有50多万,却拥有30几万华侨,他们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都集中在欧洲。因此,青田也被誉为“大山里的小欧洲”。

欧洲风情,弥漫在青田的每一个角落

当你踏入青田,仿佛置身于欧洲某个小城。满街的欧式建筑,街边随处可见的酒吧、咖啡店和西餐厅,空气中弥漫着地道的西班牙火腿和意式香浓咖啡的味道。这一切,都是在外闯荡的青田人回到家乡后,把欧洲风情带回了这里。

走在青田的街道上,你会被这里的建筑风格所吸引。欧式的建筑与中式的传统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走进一家咖啡店,点一杯香浓的咖啡,坐在窗边,看着街上匆匆走过的行人,你会恍惚间以为自己真的穿越到了欧洲。

九山半水半分田,青田的石雕走向世界

青田县属于括苍山脉浙南低山区,境内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多座,山地丘陵占陆地面积的90%,河流、平地各占5%,因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这种典型的山区地貌,导致这片土地自古十分贫穷。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青田地处偏远,山多地少、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在“以农为本”的传统社会里,这些天生的弊端让青田处在中心文化的边缘地带。历史上,青田“无平田衍土以耕,无柔桑良葛以织,无鱼盐商贾之利,无畜牧贩卖之饶”。当地人一直为粮食劳碌,然而“终岁勤苦而不得一饱”。

然而,生于这片硗壤之地的青田人,并没有选择屈服于命运。他们顺着绵延的瓯江,坐船到上海,再远渡到欧洲。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辟、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青田县通往海外的交通更为便利。大批青田人穷则思变,开始远赴海外做生意,青田县贫穷落后的历史也被改写,摇身一变成了著名的侨乡。

谈及青田县翻天覆地的变化,绕不过的一定是青田石。青田石因产于青田县而得名,学名为“叶腊石”。虽然叶腊石的产地不止青田县一处,但青田县的叶腊石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众多文人墨客当作篆刻印材,也一直受到雕刻艺术家的青睐。

青田石雕艺人善于利用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在雕刻手法上,他们将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等技法交替运用,创作出具有精、细、美、奇、真等特点的工艺品。这些石雕作品细腻精巧,形神兼备,深受人们喜爱。

早在清朝时期,青田人便开始携带青田石雕走出国门,寻找新的人生。他们自温州转宁波,再到上海、天津、东北等地经营生意,甚至有人携带青田石雕由西伯利亚前往欧洲或是东至日本。据青田县1991年的侨情普查,清嘉庆二年(1797年),便有人携石雕东渡日本销售。这是目前可追溯到的最早的青田石海外销售记录。

自此以后,青田石雕在国际上崭露头角。1853年,青田石雕在南美路易斯的国际赛会上首次参加国际展出并获奖。这一荣誉不仅让青田石雕在国际上名声大噪,也激发了更多青田人走出国门、闯荡世界的决心。随后,许多青田石雕作品被选送参加多场国际展会,如1896年欧洲万国博览会、1899年巴黎博览会、1905年世界万物博览会及1915年太平洋万物博览会等。在后两次博览会中,青田石雕分别获得了特别奖和银奖,再次证明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国际影响力。

如今,青田石雕已经成为青田县的一张名片。它不仅让青田人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青田这个隐藏在大山里的小县。青田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书写了一部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传奇历史。而青田石雕,作为这部历史中的璀璨明珠,将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芒,照亮着青田人未来的道路。

文章名称:《青田县为什么被称之为小欧洲》
文章链接:http://lvyousheng.com/qnlw/546396.html
本站知识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