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日山脚下,静静地坐落着一座古寺。每天日落黄昏时分,这座寺庙带有印度风格的金碧辉煌屋顶,在夕阳的映衬下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宛若佛光乍现。江水的雾气、茂密树林的斜影,与这光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氛。
这个地方,就是西藏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庙——桑耶寺。桑耶,在藏文中意为“无边、无法想象”。仅听名字,便能感受到对佛法无边无际的崇拜与赞叹。
桑耶寺的起源
桑耶寺始建于8世纪,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说起这座寺庙的建立,还与一段藏族版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分不开。
相传当年吐蕃王朝的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然而,这却引起了纳囊家族妃子喜登的嫉妒。她暗中买通下人,将孩子抱了过去。当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回家时,两个女人都声称自己是孩子的母亲。
无奈之下,金城公主挤压乳房让奶流出以此证明孩子是自己所生。但谁知喜登也早已在乳房上涂抹了药水,也能挤出奶来。赤德祖赞只好让两人抢夺婴孩,谁夺走了,谁就是孩子的母亲。在撕扯过程中,婴孩疼痛得号啕大哭。金城公主于心不忍,不觉松了手。赤德祖赞看在眼里,心里已经明白了一切。
然而,因为之前已经说出了谁抢到孩子,他就归谁抚养的话,加上纳囊家族势力庞大,不能轻举妄动。于是,他暂压此事不提。一年之后,在一次聚会上,赞普当着众人的面告诉已满周岁的儿子:“谁是你的生母,你就走到谁的身边。”聪明的孩子听懂了父亲的话,丝毫不理会纳囊家族人的逗引,径直走到满眼泪花望着自己的母亲和舅舅身边。至此,他的身世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后来,这个孩子在母亲的培养下茁壮成长,成为了第五世赞普赤松德赞。继位后的赤松德赞励精图治,一心想把吐蕃变得更加强大。他试图进行诸多改革,却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尤其是崇拜苯教的大臣。他们依靠苯教在国内拥有众多支持者,对赞普的命令或者置若罔闻,或者阳奉阴违。
桑耶寺的兴建
赤松德赞觉得,若要除掉这些阻碍改革的大臣,就必须削弱甚至消灭苯教在国内的影响力。于是,他从印度和乌杖那国分别迎请了高僧寂护和密宗大师莲花生来到国内宣扬佛教。同时,睿智而富有远见的赤松德赞还请莲花生和静命大师监督修建佛寺,以便让佛法能够更顺利地进入西藏。而这座被修建的寺庙,就是桑耶寺。
桑耶寺的修建工程从唐大历二年(767年)持续到十四年(779年),历时12年终于竣工。寺庙修建完成后,培养出了7位高僧,被后人尊称为“七觉士”。从他们开始,“喇嘛”这种身份的僧人才在西藏正式出现。
桑耶寺的历程
然而,桑耶寺在建成之后的命运也是波折不断。9世纪时,吐蕃开始禁止佛教。这座象征着佛教传入西藏的寺庙自然也被尘封了起来。直到100多年以后,才以宁玛派的入主而重新壮大。后来,桑耶寺又不幸经历了若干次火灾。如今所能看到的部分,基本都是七世达赖时期所重新修建而成的。
即便如此,从现在的布局上也可以看出当年设计、修建桑耶寺者的良苦用心。桑耶寺的布局隐含了佛教对于“世界”的看法。全寺的中心建筑是乌策大殿,象征着佛教观点中宇宙的中心——须弥山。
桑耶寺的布局
作为象征着须弥山的乌策大殿,其设计自然精妙独特。用藏族九世活佛巴卧·祖拉陈哇的话来说:“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备之原材料静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满玛瑙一般。”
乌策大殿周围四方各有一栋旁殿,象征着“四大洲”。在“四大洲”的附近又各有两座佛塔,象征着“八小洲”。除了“四大洲”和“八小洲”外,在乌策大殿旁边还有分别代表“日”、“月”的两个小殿。此外,在乌策大殿的4个角上簇立着4座分别涂有红、绿、黑、白颜色的塔,象征着正义的力量。
桑耶寺的建筑风格
桑耶寺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并非单一的藏式建筑风格,而是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元素。贤者喜宴大殿的底层颇具汉风,正门外有一座石碑、一口铜钟,还有一对在汉庙门外常常可以看到的石狮。
据说这口铜钟是赤松德赞王妃与王子所铸造,钟上的铭文介绍了赤松德赞的功绩。石狮高约1米多,造型简约却很传神,威武雄壮。最让人惊讶的是,两只石狮的动作、神态、大小几乎一模一样,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千年以前的作品。
除了门外的特色具有中原风采外,入口也是典型的三重汉式寺庙门槛。大殿中层则是典型的藏式风格,顶层便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至于内部,也完全按照各自的外观风格修建,相当独特精致。由于这一特点,桑耶寺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为“三样寺”。
走进桑耶寺,就像走进了一个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廊。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雕一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佛教智慧。无论是黄昏下的佛光闪耀,还是寺庙内的精妙布局和独特建筑风格,都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桑耶寺,这座千年古刹,将继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佛教的传承与发扬。
相关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