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的历史长河中,广东梅州市,那时还称作嘉应州,成为了客家人的集散中心。这群勇敢的人们,以此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成为了汉民族八大民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他们带着中原文化的烙印,与岭南古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书写了客家文化的辉煌篇章。
走进广东梅州的兴宁市,我们仿佛穿越回了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那是兴宁最早的历史记录。这里曾是百越诸族的居地,客家先民数次南迁,将中原文化的精髓与岭南的风土人情紧密结合,孕育出了具有兴宁特色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岭南的灵动与活力。
赏灯节——人丁兴旺的祈愿
在兴宁这片土地上,有一个传承了600多年的节日——赏灯节。这个节日的起源,与客家人对人口壮大的渴望紧密相连。在陌生的土地上,势弱的“客籍”族群迫切需要健壮年轻的男丁来抗衡地方土著,谋求生存。于是,每年的新年赏灯活动中,都会祈愿家族瓜瓞绵延、人丁兴旺。这种习俗,逐渐形成了兴宁独特的赏灯节文化,世代相传,经久不衰。
围龙屋——客家民居的瑰宝
漫步在兴宁的田野郊外,4000多座围龙屋如珍珠般散落。这些建筑,既奇特又充满古典气质,是客家民居建筑的典范。围龙屋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俯瞰之下,层层叠叠的结构状似盘龙,因此得名。围龙屋内,同姓或同宗族的亲戚和睦相处,有强烈的宗族意识。每逢年节,身在外地的子孙们都会回家,全族人齐聚正屋祖堂,祭拜祖宗,共叙亲情。
年味浓郁的客家春节
客家人的春节,总是充满了浓郁的年味。从冬至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的各种年货和应时糕果。其中,客家酿豆腐是每家必备的菜肴。人们将豆腐切成四方块,挖洞酿入肉馅,煎至金黄后放入砂锅,搭配喜欢的配菜,一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酿豆腐煲就可以上桌了。这道菜肴,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着客家人对家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娘酒——客家文化的瑰宝
在兴宁的郊外和农村,春节期间还可以闻到燃烧稻秆和米糠的烟味。这是客家炙老酒的火热场面。梅州客家老酒,又称“娘酒”,历史悠久,西晋时期的《南方草木状》就有相关记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娘酒的传说,如三国时期廖化用美酒献给孙权求得归乡之许,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妇人南迁得老妪赠酒驱疲等。这些传说虽无从考证,但足以说明娘酒与客家人南迁的深厚渊源。如今的娘酒,不仅是欢庆佳节、祭祀先祖的必备佳品,更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必备饮品。
春节前,我有幸与友人前往兴宁市永和镇大新村的长新酒厂,亲眼见证了“火炙娘酒”的场面。据厂长张庆华介绍,炙酒需选取优质糯米,经过浸泡、蒸制后与酒饼一起放入大缸发酵。发酵6天后,将酒缸整体裹入秸秆和谷壳中点燃暗火慢慢炙烤。这种独特的炙酒方式,不仅保留了娘酒的醇厚口感,更赋予了它独特的香气和风味。
赏灯节的高潮
随着春节的临近,赏灯节也迎来了高潮。这一天,全村老小、外地子孙都汇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充满喜悦的节日。夜晚是活动最为热闹的时候,村民们聚集在围龙屋内上香、聚餐、赏灯。花灯高悬于大厅上空,寓意着添丁发财、子孙昌盛。舞龙舞狮队伍绕着花灯旋转祈福,添丁家庭的油灯也供奉于祖堂案上,共同祈愿未来的美好。
猜马与散灯
在赏灯节的高潮之后,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活动。如“猜马”,男人们围坐一堂,猜拳行令,欢声笑语不断。而“散灯”则是节日的尾声,村民们将花灯从祖公厅大梁上“请”下来,意味着赏灯节正式结束。花灯取下后,村民蜂拥而上,撕下花灯部件带回家供奉在神台上,祈望来年自家也能够添丁发财、幸福安康。
梅州兴宁,这片孕育了客家文化的沃土,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从围龙屋的古典气质到娘酒的醇厚口感,从赏灯节的热闹氛围到春节的浓郁年味,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