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在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里,各式各样的地名中,总有一些能与历史人物紧密相连,让人在探寻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温暖。南京玄武区的“石婆婆巷”,便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它不仅是南京地理的一部分,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不一样的江南故事。
石婆婆巷的地理位置
石婆婆巷,静静地躺在南京玄武区鼓楼广场的东南角,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西大门遥相呼应。这条小巷虽狭窄短小,前后不过50米,却连接着南京著名的丹凤街。在张恨水的笔下,丹凤街是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之地,而石婆婆巷则像是这片喧嚣中的一片静谧之地,让人在忙碌中得以偷得半刻闲暇时光。
“石婆婆”的传说与由来
有趣的是,在南京的老地名中,“石婆婆”这一称呼出现的频率颇高。从长江路附近的石婆婆庵,到红花街道的石婆庙,再到六合竹镇的石婆村,这位“石婆婆”似乎无处不在,成为了南京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符号。那么,这位南京的“石婆婆”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关于“石婆婆”的来历,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南京地名大全》一书中记载,南京的“石婆婆”确有其人,她原名芮娘,是明代建文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中的丫鬟(也有说法是乳娘)。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芮娘以她的忠诚与勇敢,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后,陈迪因忠于建文帝而誓死不屈,最终全家遇难。在这场浩劫中,只有5个月大的陈迪第七子陈珠,在芮娘的带领下逃往秦淮一带的村庄,后又辗转至山东邹城。芮娘以母亲的身份抚养陈珠,严于教子,将他抚养成人。同时,她在乡里也乐于助人,为人良善,深受百姓的敬仰。
芮娘去世后,村民们为了纪念这位女义士,为她塑造了石像,并亲切地称其为“石婆婆”。这座石像不仅承载了人们对芮娘的怀念与敬仰,更成为了南京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后来,陈迪官邸原址所在的这条小巷,便因“石婆婆”而得名,成为了南京城中的一段佳话。
才子佳人的往事
除了这段深厚的历史渊源,石婆婆巷里还流传着许多才子佳人的往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胡兰成与张爱玲的邂逅。1944年初春,胡兰成居住在石婆婆巷20号,他在《今生今世》一书中回忆了这段时光:“那时我在南京无事,书报杂志亦不大看。这一天却有个冯和仪寄了《天地》月刊来,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我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胡兰成初识张爱玲的惊喜与震撼,更成为了石婆婆巷历史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此外,石婆婆巷还曾是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宿舍区,吸引了众多名人雅士在此居住。其中,最为人知晓的便是徐悲鸿的往事。他曾出任该校美术系主任,居住在丹凤街与石婆婆巷交汇一带。在这里,他与学生孙多慈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纠葛。传闻中,孙多慈曾将“慈悲”二字绣在白帕上,连同红豆一起寄给徐悲鸿,表达了她对这份感情的珍视与期待。这段往事,不仅为石婆婆巷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更成为了南京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岁月流转,往事如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石婆婆巷,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才子佳人,都已成为了历史的尘埃。然而,石婆婆巷的历史和传说,却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静静地流淌在南京的文化血脉中。
走在石婆婆巷的青石板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些关于芮娘的传说、胡兰成与张爱玲的邂逅、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往事……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虽然时光已经物是人非,但石婆婆巷的历史和传说,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南京的古老与现代交织的魅力,可以聆听到历史的低语与文化的呼唤。石婆婆巷,不仅是一条小巷,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与灵魂。它见证了南京的沧桑变迁,承载了南京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南京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探访石婆婆巷,寻觅历史痕迹
如今,当你漫步在石婆婆巷的街头巷尾,或许还能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那些斑驳的墙面、古老的门窗、悠长的石板路……都在诉说着石婆婆巷的往事与传奇。而在这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石婆婆巷更像是一片静谧的绿洲,让人在忙碌之余得以偷得半刻闲暇时光。
不妨抽个时间,来南京的石婆婆巷走一走、看一看。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到历史的回声与文化的呼唤;在这里,你可以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闲适。因为,石婆婆巷不仅仅是一条小巷,它更是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与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