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里有“点卯”一词,指的是到某地报到、打个照面或者应付差事的意思。最开始,这个词源自古代公务人员的考勤制度,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上班打卡”。
按照社会分工,古人大体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农民遵循天时劳作,工人依照需求工作,商人则有自主经营的时间,所以基本上只有公务人员才需要“上班打卡”。古代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指代: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卯时是凌晨五点到七点这一时间段,正是公务人员“上班打卡”的时候,所以称作点卯。点卯过程中的物件和行为,也有固定的表述:用作点名的册子叫做“卯册”;签到则称为“画卯”。
到了卯时,官署衙门开始点卯、办公事;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则需上朝。《诗经·齐风·鸡鸣》里讲到:“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意思是公鸡已经开始打鸣,太阳升起来,上朝的官员就到齐了。所以往往天还没亮,街上还无行人时,为官者就早早地開始往皇宫里面赶。以明朝早朝为例,官员们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等候在午门外。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官员就要排好队伍。凌晨五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待到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时,百官行一跪三叩大礼,然后开始早朝。
若是官员点卯迟到,将面临扣俸禄、廷杖、降级、撤职甚至“坐牢”等处罚。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会要》卷二四)。唐律还规定,连续旷工满35天就要坐牢1年,倘若是在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则罪加一等。明朝官员要是缺勤1天处以笞刑20小板,每满3天再加一等,满20天杖打100大板。
不过虽然点卯考核很严厉,但考勤制度的废弛也是常有的事。捏造事由谎称生病不参加朝会,也屡见不鲜。后来点卯制度更是流于形式,李存的《义役谣》里写到:“五更饭罢去画卯,水潦载道归业晡。”很多公务人员不过只是前去报个到或者敷衍应付一下,于是点卯也就有了应付差事的意思。《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里就有:“别位大人先生,就是发帖子请他光临,来虽来,不过同点卯应名一般,一来就走。”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深受皇权文化的熏陶,“点卯”成为民间俗语也就不足为怪了。直到今天,北京话里还有这样的说法:“我去单位点一卯,中午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