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上海辗转十年的 “觅食者”,今天要带你跳出游客清单,钻进弄堂深处的烟火里 —— 那些让爷叔阿姨排队半小时的生煎锅贴,藏在老洋房底楼的百年味道,还有夜市里本地人私藏的 “暗号” 吃法。这篇攻略既有老克勒的精致讲究,也有市井小民的热辣痛快,吃完这篇,你手里的上海地图该多几个油乎乎的指印了。

上海有什么特色美食
上海的味道从不是单一的浓油赤酱,而是像黄浦江的水 —— 既有苏州河的温婉,也有扬子江的厚重。那些藏在搪瓷碗里的滋味,藏着这座城市最细腻的讲究。
- 糖醋小排:老正兴的师傅曾跟我说,好的糖醋小排要 “见骨不见肉”,肋排得选每根三寸长的 “寸排”,炸至金黄后要在酱汁里 “打个滚”—— 糖是太仓的绵白糖,醋得用镇江香醋,最后淋的那勺熟猪油,才是让甜味 “活” 起来的关键。咬下去时,酥皮会在齿间发出轻微的 “咔嚓” 声,随后肉汁混着酸甜汁在舌尖炸开,难怪老上海人宴客,这道菜必须是头盘。
- 本帮红烧肉:德兴馆的红烧肉是 “文火慢炖” 的典范,选用带皮的五花肉,切得比麻将牌略大,先用沸水焯去血沫,再用冰糖炒出琥珀色的糖色。最绝的是加了绍兴花雕酒焖煮,火小到锅里只冒 “鱼眼泡”,炖足三小时后,肉皮像缎子般发亮,筷子一戳就能穿透,却不会散碎。吃的时候要配米饭,让肉汁裹着每一粒米,肥油早已化在汤里,只留下满口醇厚。
- 上海小笼包:南翔馒头店的老师傅教过我诀窍:“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好的小笼包皮薄如纸,18 道褶子像精心叠过的百褶裙,里面的肉馅得是三分肥七分瘦,加了皮冻才会有 “咬破薄皮涌鲜汤” 的惊喜。本地人吃小笼从不会配醋,而是蘸一点点姜丝,怕酸破坏了那口鲜,真正懂行的,会点一笼蟹粉的,再配碗蛋皮丝汤,那才是顶配。
- 油墩子:这道街头小吃藏着上海人的童年记忆。面糊里裹着萝卜丝和少量肉末,放进铁模子里炸得金黄,出锅时撒点椒盐,外皮酥脆到掉渣,内里萝卜丝带着清甜。老西门的王阿姨做了三十年油墩子,她的秘诀是用菜籽油和猪油混合着炸,“香得能勾着小学生绕路来买”。现在市区少见了,得去文庙附近的小摊才能撞见。
- 熏鱼:真正的上海熏鱼从不用草鱼,老正兴的师傅坚持用青鱼中段,肉厚且紧。鱼块先腌 24 小时,用黄酒和花椒去腥味,炸的时候油温要够高,让外皮瞬间定型,再趁热泡进由酱油、冰糖、八角熬成的卤汁里,“滋啦” 一声,香味能飘半条街。冷透了吃最妙,鱼肉紧实有嚼劲,卤汁的甜咸全锁在纤维里,配泡饭能多吃两碗。
- 酒酿圆子:城隍庙的酒酿圆子讲究 “小而圆”,糯米粉得用当年的新米磨,圆子要搓得比弹珠还小,煮出来浮在碗里像颗颗白玉。酒酿得是自家发酵的,带着淡淡的酒香,不会太甜,最后撒把桂花,秋日里吃一碗,暖到心里。上海人年夜饭必吃这个,图个 “团团圆圆” 的彩头。
- 酱鸭:大富贵的酱鸭是徽派与海派的结合,选两年生的老鸭,先用酱油、冰糖、桂皮卤两小时,再浸在卤汁里过夜。鸭子皮呈琥珀色,肉质紧实却不柴,卤汁带点徽菜的微辣,又融入了上海人的甜。本地人买酱鸭从不会要整只,而是让师傅斩半只腿,“配粥、下酒都正好”。
上海著名小吃一条街
上海的小吃街就像城市的味觉血管,有的藏着百年老字号,有的挤满了夜市小摊,本地人会根据不同需求 “择街而食”。
小吃街名称
|
特色
|
门票
|
地址
|
开放时间
|
本地人私藏吃法
|
云南南路
|
被称为 “上海的美食缩影”,150 米长的街上藏着 117 年的洪长兴羊肉馆、80 年的德大西菜社,既有清真馆的手抓羊肉,也有本帮馆的响油鳝糊
|
无
|
黄浦区云南南路
|
全天,老字号多 10:00-21:00,小摊 16:00 后出摊
|
德大的罗宋汤要配炸猪排,洪长兴的羊肉汤加一勺辣油,五芳斋的鲜肉粽得趁热吃
|
黄河路
|
上世纪 90 年代的 “美食地标”,现在仍保留着 “白天吃点心,晚上吃海鲜” 的传统,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就在街口
|
无
|
黄浦区黄河路
|
11:00 – 凌晨 2:00
|
佳家汤包的鲜肉汤包要配姜丝,晚上去吃海鲜大排档,记得让老板用本地酱油爆炒
|
吴江路
|
从 “黑暗料理街” 变身成时尚美食街,保留了小杨生煎、静安面包房等老字号,也多了网红奶茶店
|
无
|
静安区吴江路
|
10:00-22:00,生煎摊下午人最多
|
小杨生煎要吃刚出锅的,配碗牛肉汤,静安面包房的别司忌(烤面包片)抹黄油绝了
|
昌里路
|
浦东最热闹的夜市,消费水平亲民,世博园附近的工人和学生都爱来
|
无
|
浦东新区昌里路
|
17:00-23:00
|
周斌臭豆腐要加甜面酱和辣酱,旁边的烤羊肉串配冰啤酒,最后来份刨冰解腻
|
乍浦路
|
老牌美食街,多是家庭经营的小馆子,菜式灵活,能吃到 “妈妈的味道”
|
无
|
虹口区乍浦路
|
10:00-22:00
|
阿婆红烧肉馆的红烧肉要提前预定,配他们家的腌笃鲜,鲜掉眉毛
|
上海必买的十大特产零食
上海的伴手礼从不是华而不实的包装,而是能让你在家复刻弄堂滋味的真材实料,这些特产藏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
- 蝴蝶酥:国际饭店的蝴蝶酥是上海伴手礼的 “顶流”,每天限量供应,去晚了根本抢不到。层层酥皮像被精心折叠过,烤得金黄,边缘带着焦香,咬下去 “咔嚓” 作响,黄油味浓却不腻。老克勒们会买两盒,一盒自己吃,一盒送亲家,包装还是几十年前的红色铁盒,朴素却珍贵。
- 高桥松饼:浦东高桥镇的传统点心,2007 年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饼有 8-12 层酥皮,像纸片一样薄,里面的豆沙馅是用海门大红袍赤豆做的,甜而不齁。本地人只认 “正兴馆” 的,老师傅做松饼时从不用机器,全靠手搓,“搓得越久,酥皮越松”。
- 大白兔奶糖:这颗奶糖承载了三代人的记忆,从 1959 年诞生至今,包装上的大白兔换过几次姿势,味道却没变。奶香味浓得化不开,嚼起来软糯有韧劲,现在还有红豆、咖啡等新口味,但老上海人只认原味。城隍庙的老店能买到铁盒装的,送小朋友最合适。
- 五香豆:“不尝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 可不是夸张。老城隍庙的五香豆用的是嘉定三白豆,煮的时候加了桂皮、八角、甘草,最后裹层盐霜,咬开是淡淡的奶香味。以前是弄堂里的零嘴,现在成了非遗,买的时候要选外壳有自然裂纹的,那才是煮透了的。
- 梨膏糖:城隍庙的梨膏糖分两种,药用的加了川贝、杏仁,能润喉,零食款则是纯雪梨熬的,甜如蜜却不粘牙。老上海人感冒了不爱吃药,就含块梨膏糖,“比枇杷膏还管用”。现在有了独立小包装,随身带几颗,喉咙不舒服时含一颗,清清凉凉的。
- 功德林素火腿:这家 97 年的素菜馆把豆腐做出了肉味,素火腿是用黄豆蛋白压制的,加了酱油和糖,蒸热后切片,口感像真的火腿,却没有油腻感。宋庆龄当年就爱买功德林的素食品,现在真空包装的方便携带,配粥或炒菜都合适。
- 龙华素斋糕点:龙华寺的素斋有千年历史,他们的绿豆糕是一绝,用脱皮绿豆做的,细腻到入口即化,甜中带点薄荷香,夏天吃特别清爽。还有芝麻酥糖,层层起酥,芝麻香能在嘴里留很久,都是纯天然的,没加防腐剂。
- 三阳南货店苔条饼:宁波人开的三阳南货店,把海苔的鲜和糕点的香结合得恰到好处。苔条饼是用东海的紫菜磨成粉,和面粉、芝麻一起烤的,咸香酥脆,吃起来停不下来。本地人会买刚出炉的,说 “凉了就少了三分香”。
- 南翔小笼速冻装:虽然现做的最好吃,但南翔馒头店的速冻小笼是 “退而求其次” 的最佳选择。皮和馅的比例跟店里一样,回家蒸 5 分钟,照样有汤汁,适合带回去给家人尝尝。记得买蟹黄口味的,那是上海的季节限定。
- 沈大成双酿团:这家百年糕团店的双酿团是 “团子里的学霸”,外层是糯米,里面包着豆沙和芝麻两种馅,甜而不腻,糯而不粘牙。上海人清明必吃,现在有真空包装,保质期 7 天,买回去要冷藏,吃前微波炉叮 10 秒,跟刚做的一样软。
上海十大必吃老字号
上海的老字号不是靠名气撑着,而是真有几道 “镇店菜” 能让食客追着吃几十年,有的甚至要提前几天预定。
- 老正兴菜馆:1862 年开业的老正兴是本帮菜的 “祖师爷”,“油爆河虾” 拿过国家金牌,虾要选太湖的青壳虾,只只带黄,用菜籽油爆得通红,壳脆到能直接嚼,肉却嫩得流汁。他们的 “糟三样”—— 糟鸡、糟鸭、糟肉,是夏天的绝配,糟卤是百年老卤,香得醉人。
- 德兴馆:1878 年的德兴馆藏着 “上海第一面”,焖蹄面的蹄髈要炖 6 小时,酥到用筷子一夹就烂,肉皮像果冻一样,汤是用猪骨和鳝骨熬的,鲜得掉眉毛。老食客会早上去,点碗面配个荷包蛋,“一天都有精神”。楼上还能点菜,虾籽大乌参是必点的,海参发得软糯,浇上虾籽酱,鲜得舌头都要吞下去。
- 杏花楼:每年中秋,杏花楼门口的长队能排到街角,他们的广式月饼是 “沪式改良版”,比广东的更甜一点,玫瑰豆沙馅里真的有玫瑰花瓣,椰蓉馅用的是海南椰丝,香得浓郁。除了月饼,他们的叉烧包也好吃,皮松软,馅甜中带点咸,老上海人喝早茶就爱来这儿。
- 小绍兴白斩鸡:从 1947 年的鸡粥摊到现在的名店,小绍兴的白斩鸡只用南汇三黄鸡,皮黄肉嫩,蘸料是用鸡油调的,鲜得很。老规矩是 “一鸡两吃”,鸡肉白斩,骨架熬粥,粥里加把鸡油葱花,“鲜得能把碗底都舔干净”。现在分店多了,但本地人只认云南南路的老店。
- 上海老饭店:城隍庙的上海老饭店藏着最正宗的本帮菜,八宝鸭是他们的招牌,鸭子肚子里塞了糯米、莲子、栗子等八种馅料,蒸 4 小时后,切开时香气能飘满整个大厅,鸭肉酥烂,糯米吸足了肉香,吃一口就忘不掉。
- 邵万生糟醉:这家 1852 年的老店靠糟货闻名,夏天时,柜台前挤满了买糟货的人。糟黄泥螺是 “镇店之宝”,泥螺个个饱满,吐尽了沙,用陈年酒糟泡的,吃起来甜津津的,一点腥味都没有。还有醉蟹,秋天的雌蟹满黄,醉在酒里,开盖就是一股酒香,本地人配黄酒吃,那叫一个惬意。
- 沈大成:“糕团大王” 沈大成的条头糕一天能卖上万条,糯米粉里加了少量梗米粉,既有嚼劲又不粘牙,豆沙馅甜得恰到好处。还有双酿团、桂花糖藕,都是上海人过年必买的,现在能抽真空,外地朋友也能尝到。
- 泰康食品鲜肉月饼:每年中秋前一个月,泰康食品店就排起长队,他们的鲜肉月饼是现做现卖的,外皮层层起酥,咬开时肉汁会烫嘴,肉馅是新鲜猪腿肉,加了皮冻才会有汁。本地人买月饼从不会只买几个,都是 “十只起购”,说 “刚出炉的最好吃,凉了就差口气”。
- 大富贵酒楼:这家 120 年的徽菜馆把徽菜做出了上海味,富贵酱鸭是必点的,鸭子卤得红亮,肉质紧实,卤汁带点微辣,下饭正好。他们的葱油拌面也绝,用的是本地产的小香葱,炸得焦香,拌上阳春面,简单却好吃到舔碗。
- 凯司令栗子蛋糕:1928 年的凯司令是上海 “西饼界的活化石”,栗子蛋糕用的是迁西板栗,磨成细腻的栗蓉,夹在奶油里,甜而不腻,栗香浓郁。老上海人谈恋爱时,男生都会买块凯司令蛋糕,“比送巧克力有面子”,现在的栗子蒙布朗也好吃,造型像座小山,精致得舍不得下口。
上海本地人去的小吃街
游客多的小吃街热闹,本地人私藏的则藏着 “不排队也能吃撑” 的惊喜,这些地方没有导游带,得靠老饕指路。
- 霍山路夜市:虹口区的霍山路以前是 “犹太人聚居区”,现在成了夜市天堂,多是安徽、河南来的摊主,做的是 “改良版上海小吃”。老王的炒面摊摆了十五年,他的炒面加了甜面酱和辣油,配个荷包蛋,是附近工人的深夜食堂。还有山东大姐的杂粮煎饼,加了上海人爱吃的甜面酱,“比山东本地的更对上海胃口”。
- 通北路海鲜街:杨浦的通北路是 “海鲜批发市场的后厨房”,下午五点后,街上摆满了海鲜摊,现挑现做,价格比饭店便宜一半。本地人来这儿会 “货比三家”,梭子蟹要挑 “活蹦乱跳” 的,花蛤要选吐沙干净的,然后找个排档加工,清蒸、辣炒都可以,配上冰啤酒,夏天的快乐就这么简单。
- 文庙路小吃摊:文庙附近的小吃摊藏着上海人的童年,老爷爷的糖画摊能画出十二生肖,阿姨的炸年糕裹着黄豆粉,甜糯可口。最火的是 “文庙鸡蛋汉堡”,面糊里夹着鸡蛋和肉末,炸得外脆里嫩,五块钱一个,学生们放学后都围着买。
- 彭浦幸福夜市:曾经的 “彭浦夜市” 是传奇,现在升级成幸福夜市,环境好了,味道没变。“彭浦第一炸” 还在,鸡皮炸得金黄酥脆,撒点辣椒粉,香得犯规;还有重庆小面摊,老板加了上海人能接受的微辣,配上冰粉,辣得过瘾又解辣。本地人都知道,晚上十点后去最好,不用排队。
- 周浦夜市:浦东的周浦夜市是 “性价比之王”,二十块钱能吃撑。广东肠粉摊的米浆是现磨的,淋上花生酱和芝麻,滑溜溜的;东北烤冷面加了里脊肉和洋葱,酸甜酱是灵魂;还有台湾车轮饼,红豆馅是现熬的,烫嘴时吃最香。除了吃的,还有卖小玩意的,像个热闹的集市。
- 泗泾夜市:上海最大的露天夜市,几百个摊位从街头排到街尾,全国美食都能在这儿找到。新疆大叔的羊肉串用红柳枝穿的,烤得滋滋冒油;广西酸嘢摊的菠萝、芒果泡在酸水里,酸辣开胃;河南月亮馍夹着卤蛋和里脊肉,十块钱能吃得饱饱的。本地人说 “逛泗泾夜市得空着肚子来,不然对不起那些好吃的”。
- 通河新村夜市:宝山的通河新村夜市是 “打工人的加油站”,下班后的年轻人挤满了摊位。安徽的牛肉汤配烧饼,烧饼泡在汤里吸足了味;福建的千里香馄饨,皮薄馅鲜,汤里加了虾皮和紫菜;还有上海本地的炸猪排,裹着面包糠,外脆里嫩,配辣酱油吃,那叫一个香。
- 寿宁路小龙虾街:虽然游客也来,但本地人有自己的吃法 —— 夏天晚上十点后,约上三五好友,找个露天位,点三斤十三香小龙虾,要微辣的,再叫份拍黄瓜和冰啤酒。老板会给一次性手套和围裙,大家剥着虾聊着天,吃到半夜才散,“这才是上海的夏夜”。
这些藏在弄堂和街角的味道,才是上海真正的味觉密码 —— 它不只是浓油赤酱的本帮菜,更是五湖四海风味在这儿的融合与蜕变。就像老上海人说的:“真正的好吃的,从不在旅游攻略的第一页,得你自己钻进烟火里,才能找着。” 下次去上海,别只盯着外滩的夜景,拐进旁边的小巷,说不定就撞见了让你记一辈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