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隐藏着一条充满故事与温情的街道——榨粉街。它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静静地诉说着老广州的过往与现在。对于许多老广州人来说,那幅以八个街名串成的对联,是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而榨粉街,则是那把钥匙上最闪耀的宝石。
一、榨粉街的历史由来
榨粉街,坐落于广州越秀区繁华的北京街道内,南北走向,因街巷里那一家家榨粉店而得名。在这里,广东地区特有的米粉制作工艺——“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榨粉,就是将粉团放入压榨机中,经过一道道工序,榨成条状,再丢进沸水中定型,成就了一道道美味可口的米粉。广州人对米粉的热爱,几乎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岭南地区流传着“广府的粉,客家的粄,潮汕的粿”之说,而榨粉街,正是这广府米粉文化的一个缩影。
走在榨粉街上,那阵阵米粉香仿佛能穿越时空,勾起无数老广州人的回忆。曾经,这条短短300余米的街道,两旁排满了榨粉店,俨然一个米粉王国。每到饭点,店里店外都挤满了食客,大家或坐或站,享受着那碗热腾腾的米粉带来的满足与幸福。如今,虽然榨粉店的数量已不如往昔,但那份对米粉的热爱与传承,依旧在榨粉街上空飘荡,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记忆。
二、梁祠图书馆——书墨香与榨粉香的交融
然而,榨粉街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还承载着一段段书香四溢的历史。清宣统二年(1910年),晚清文学家、教育家梁鼎芬,将位于榨粉街93号的祖传葵霜阁藏书楼改名为“梁祠图书馆”,并向公众开放。这座图书馆,不仅是广州历史上第一座私人公共图书馆,更是当时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梁鼎芬亲自为图书馆定下了“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等23条章程,他提出的“私藏”变为“公藏”的理论,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1919年,梁鼎芬去世后,他的后人将2万余册藏书全部捐给了广东省立图书馆(今中山图书馆)。如今,在中山文献馆和普通线装书库,人们依然可以借阅到这批珍贵的藏书,每一本书上都盖着那个标志性的藏书章——“梁氏葵霜阁捐赠”。
榨粉街,因此不仅弥漫着米粉的香气,还流淌着书墨的芬芳。这两种看似不搭界的味道,在榨粉街上却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条街道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榨粉街的鲜活与温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榨粉街两旁的米粉铺子虽然已不复当年盛景,但这条小巷的活力与温情却从未减退。杂货铺、服装店、水果店、老式发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店铺,却构成了榨粉街最鲜活的市井画卷。店主们都是典型的广州家庭,他们既是各自吆喝生意的同行,也是知根知底的街坊。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那份最质朴的人情味和邻里间的温暖。
到了晚上,当商铺一一闭店,榨粉街又回归了它作为老社区的本色。树荫下,街坊们聚在一起闲话家常;空地上,孩子们嬉戏打闹,欢声笑语不断;巷口昏黄的灯光下,花猫静静地蹲坐着,仿佛在聆听着这座城市的低语。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一段故事,每一番烟火都让人心生向往。
四、年节里的榨粉街
若要说榨粉街最具烟火气的时刻,那一定是年节期间。临时摊位上,色彩鲜艳的灯笼、挥春(即对联)、福字等年货装饰琳琅满目;煎堆、钵仔糕、鸡仔饼等广式小吃香气扑鼻,如流水席一样铺开,构成了一条火红的长龙。若是赶上花市,那就更加热闹非凡了。在讲求风水的广州人看来,行花街、转好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感。此时的榨粉街,银柳、春兰、桃花、水仙、金桔、天竺葵、黄金果……各种鲜花争奇斗艳,仿佛是南国春天的一幅缩影,释放着广州作为千年花城的独特魅力。
走在年节里的榨粉街上,你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广式小吃,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年味;更可以欣赏到各种鲜花的绚烂与美丽,体会到广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份烟火气与仪式感的碰撞,让榨粉街成为了广州人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五、榨粉街,一碗时间煲出的靓汤
榨粉街,这条看似平凡的街道,却承载着广州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与情感。从米粉的香气到书墨的芬芳,从市井的鲜活到年节的烟火气,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心生感慨。它像一碗以时间煲出的靓汤,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那份醇厚的味道却愈发让人回味无穷。
走在榨粉街上,你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故事在耳边低语,感受到那些温暖的情感在心中流淌。这条街道,不仅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无数广州人的梦想与希望。它如同一本厚重的书,等待着每一个有心人去细细品读、去深深感悟。而每一次的品读和感悟,都将让你更加热爱这座充满魅力与温情的城市——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