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风味自古便享有“天下之至美”的美誉。这股清新鲜美、醇厚和谐的风味,不仅在皇家宴席上大放异彩,更深深植根于扬州的街头巷尾,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味觉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扬州广陵区的“吃吃看”巷,探寻那些藏匿于青石板路下的美食故事。
巷名由来
漫步在扬州古城,不经意间踏入一条名为“吃吃看”的小巷,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市井繁华、烟火气十足的年代。巷名源于旧时店家热情的招呼声,“吃吃看”在扬州话中读作“切切看”,那温柔婉转的语调,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软糯与嗲气,让人不禁停下脚步,心生向往。这条长约300米的小巷,位于广陵路与大兴街的交汇处,见证了无数食客的欢笑与满足。
据史料记载,《扬州街巷实录》与《扬州老城》均提及了“吃吃看”巷的由来,它因巷内食铺林立,店家常以“吃吃看”邀请过往行人品尝美食而得名。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那些热闹的招揽声已渐渐远去,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却如同历史的烙印,镌刻在每一块青石板上,让这条小巷成为了一条活生生的历史文化街区。
一碗饺面,牵动帝王心
在江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趣闻轶事。这位清朝的帝王,对美食有着极高的追求,他的每一次南巡,都成为了各地饭馆大厨展示厨艺的绝佳机会。而“吃吃看”巷中的一碗饺面,更是与乾隆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传,乾隆某次南巡途经扬州,从东关城门入城时,偶遇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疲惫的旅途让乾隆一行人决定停下脚步,进店小憩。店家见状,热情地上前招呼,邀请他们“吃吃看”店里的招牌饺面。对于这新奇的食物,乾隆一行颇感好奇,欣然应允。
不一会儿,几碗热气腾腾的饺面便被端上了桌。只见碗中馄饨与面条交织,汤汁色泽诱人,馄饨皮薄馅嫩,面条筋道滑爽,再撒上葱花提香,令人未尝先醉。乾隆品尝后,赞不绝口,脱口而出:“好!赏!”店家一时愣住,不明所以。只见乾隆从袖中掏出一颗沉甸甸的银锭,赠予店家,足可买下40碗饺面。
淮扬菜的精髓,尽在一碗之间
这碗让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的饺面,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淮扬菜“和、精、清、新”烹饪理念的完美体现。在淮扬一带,小馄饨被赋予了“淮饺”的美名,搭配上江南独有的虾籽酱油,便成就了扬州人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虾籽饺面。
饺面的精髓,在于那用河鲜与虾籽酱油共同熬制的鲜汤。河鲜的鲜美自不必说,而虾籽酱油则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它必须选用伏天时高邮湖、邵伯湖出产的湖虾籽,与上等酱油一同入锅,慢火熬煮,直至香气四溢。扬州人对面的讲究,从一碗简单的阳春面中便可见一斑;而小馄饨的精巧,则体现在那薄如蝉翼的面皮与粉嫩的馅料上。
制作时,先下馄饨后下面,再以胡椒粉、葱花、熟猪油调味,最后浇上一勺滚烫的鲜汤,那绝妙的香味瞬间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正是这样一道看似平凡却又不凡的小吃,让乾隆皇帝也忍不住驻足品尝,留下了这段流传千古的美食佳话。
结语
“吃吃看”巷,这条承载着扬州美食文化的小巷,不仅见证了乾隆皇帝与饺面的不解之缘,更成为了淮扬菜精髓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每一口美食都是对历史的回味,每一次驻足都是对文化的致敬。当你漫步在这条青石小巷中,不妨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舌尖传奇,让味蕾与心灵共同沉醉在这份独特的扬州风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