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壮族的民俗传统?
壮族民俗传统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二、壮族交通民俗?
壮族是很有特色的一个民族,有很多风俗,比如包红鸡蛋,包粽子,五色糯米饭等,壮族人出行有个风俗,喜欢用艾叶放在小布袋里随身携带保平安。
三、壮族传统服饰?
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比较素,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服饰简介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四、壮族传统乐器?
壮族的乐器有天琴、马骨胡、蜂鼓、铜锣、铜鼓等。天琴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形制独特,历史悠久,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马骨胡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说唱音乐、民间歌曲、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
五、山西传统民俗?
山西民俗文化有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
六、牛年传统民俗?
迎春牛对歌 “迎春牛”为流传于广西靖西县一带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际。春牛即土牛,古时用泥土塑制,现为纸扎的春牛。迎春牛表示劝农和开春伊始。这一天,青年男女对唱山歌问答一年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投掷棉籽,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七、冬至传统民俗?
冬至习俗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冬至习俗3: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习俗4: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八、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九、壮族传统建筑?
广西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一般坐北朝南。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十、壮族著名传统乐器?
壮族乐器:天琴、扁担、马骨胡、边鼓、波列、邕宁壮族八音、砻
1、天琴,壮族人(布偏与布岱支系)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天琴的外形、构造和用料均独具特色,琴筒与板胡相似,琴头正窄侧宽,琴杆既细又长。琴头、琴杆用三节木料相接而成,未用一个钉,未涂一点胶。
2、扁担,壮族互击体鸣乐器,独特的民间乐器,源于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常用于壮族民间舞蹈伴奏。在全国各地区都分布广泛,主要用于原始农业,现代农业很少用了。
3、马骨胡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作而得名。马骨胡外形美观,琴声悠扬清脆,演奏起来如珠落玉盘般悦耳。壮族马骨胡艺术流行于广西西部大部分壮族聚居区和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4、边鼓是壮族混合击膜鸣乐器。在壮族铜鼓乐合奏中,边鼓是主要的衬托乐器,常用于铜鼓乐合奏和道公歌舞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东兰、巴马一带。
5、波列,是壮族双簧气鸣乐器。壮语又称比列、别列,汉族称壮族唢呐。是历史较悠久的民间乐器,经过改革,音色优美、音域扩展,已成为优良的独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宁明、 凭祥和南宁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