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市,坐落着一处人间仙境——矮寨。它位于武陵山脉东麓,毗邻鄂、渝、黔三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宛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的璀璨明珠。这里山脉连绵、地势崎岖,峒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傍山穿谷,与德夯溪携手相依,共同孕育出一片肥沃的山间谷地。
吉首矮寨奇峡险峰中的秀丽与壮美
在矮寨大桥拔地而起之前,矮寨如同一个遗世独立的小世界,恬静而沉默。群山如蚌壳般微微张开,峒河则像是深山伸向绿野平原的舌,在山石落差处形成瑰丽飞瀑,协同风霜雨雪,雕凿出幽深的峡谷。流至平原处,峒河又收敛起狂暴的力量,与德夯溪携手并肩,悠悠拐向远方。
湘西一带,陡路频出,奇峰迭起。唐人曾描绘湘西险山:“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这得益于德夯峡谷的土地源于古代震旦纪地层,多灰色砂岩、页岩和石灰岩。这些沉积岩裸露在外,经历数亿年风霜雪雨的洗礼,造就了此地粗犷壮美、又秀丽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幽深险峻的沟壑、刀削斧劈的山峰、山涧淌落的瀑布,共同构成了湘西一带的峡谷群。这些峡谷或奇秀、或清绝,造型独特,林立于群山之间。偶有清溪淌过,或匍匐于山脚,或高挂于其间,山水相融,颇具观赏趣味,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其中,德夯峡谷颇负盛名。德夯,苗语意为“美丽的峡谷”,由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交错形成,是武陵峡谷最为壮丽的一段。这里多奇峰秀水,林木层叠,九龙溪峡谷和玉泉溪峡谷贯穿其间,宛如两条碧绿的丝带,为德夯峡谷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九龙溪峡谷:全长2.4千米,深约160米~350米,呈“箱”形蜿蜒回旋,景致幽深。沿着九龙溪曲折行进,只见碧绿溪流欢唱着苗歌,淌过古老河床,带来清幽的湿气。峡谷两侧陷崖耸立,湛蓝晴空被“掐”成窄窄的一方。孔雀开屏峰、梭子岩、海螺峰、船头山等岩柱藏于此处,著名的流沙瀑布也静挂在一方绝壁上,宛如苗家活泼俏皮的少女用以装扮山岭的玉带。
流沙瀑布是中国最高的瀑布,高216米,宽80余米。春夏丰水期,瀑布带着积攒了一个冬季的澎湃水流,叩开春天的门扉,宛如游龙般浩浩汤汤地自悬崖跃入池中,激起水花四溅,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其余季节,或有明媚晴日,日光洒落在水幕上,流沙瀑布仿若遮住山色的一面流动的轻纱,轻盈剔透;或有黄昏时分,光线渐弱,周遭景物都黯淡下来,植被呈现出古着般的旧物风情。在沉寂的绿意中,瀑布与天边皎洁朦胧的月光相接,实乃天地间一抹绝色。
玉泉溪峡谷:位于吉斗苗寨东南侧,是德夯峡谷群的一支,全长约为2千米,谷底平均宽约150米,谷深100米~260米。峡谷内岩壁陡峭如削,谷深狭窄,险峻异常。玉泉溪峡谷诞生于喀斯特地貌的断层、裂隙的侵蚀切割之中。流水淌过这些密集、破碎的岩体时引起重力崩塌,便形成了瀑布。而那些未被流水摩过的岩体则避免了坍塌侵蚀之险,衍化出德夯峡谷内岩柱群林立的景象。
问天台是玉泉溪峡谷中的一处奇观,它独立于群峰之间,有一窄道连通山腰,三面悬空,沟谷纵横险峻。立于问天台上,仰头可观悬崖之间的天色,下俯能见深深谷底的苍壑。相传这里便是屈原向天而问、为楚而悲之地。此外,椎牛花柱和玉泉门也是峡谷内著名的岩柱景观,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吉首矮寨必去看矮寨大桥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通湘渝等后方交通要道,解放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在矮寨凿出了新的天险之道。这条公路奇观位于矮寨北坡,人称“矮寨天险”,多年前是湘川公路上最险的关卡。其地势之险、工程设计之巧妙居全国公路之冠。
公路奇观有三奇:一奇为圆形转车台,随着上山坡度越来越大,路幅越来越窄,弯道越来越急;二奇为“路上天桥桥上路”,距山顶不远处,公路绕了一个立体的反“8”字形,继续盘旋向上;三奇为“千米延伸至6.2公里”,全长6.2公里的路段,其实水平距离不足1000米。这段公路水平距离不到100米,垂直高度就有440米,坡度约70度~90度,被称为“中国第一座公路立交桥”。车行于曲折山道之间,如探仙访道,不知终点。
2012年3月31日,矮寨公路迎来了第四大奇观——矮寨特大悬索桥。这座大桥的动工建设,开启了“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的历史征程。2012年,矮寨大桥正式通车,与之仅一河之隔的德夯矮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矮寨特大悬索桥是世界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对改善湘渝两省交通现状、打通交通命脉以实现中西部对接等具有重大作用。同时,由于德夯大峡谷地区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天气多雾多雨、交通运输不便等因素,这座大桥的建设难度极高。2011年完工后,至今保持多项世界纪录:一是大桥主跨1176米,创世界跨峡谷悬索桥之最;二是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创世界第一;三是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创世界第一;四是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创世界第一。人工的巧思和自然的壮丽在矮寨大桥上奇异地融合起来,共同谱写了一曲人类智慧与自然美景的赞歌。
长达1000多米的大桥桥身主体色彩为鲜艳的红色,像一道亮丽的彩虹挂在峡谷上方。天气晴好之时,这抹鲜艳的红色与明蓝不见底的天空、穹顶下的黛色群山、群山环抱的薄荷绿色河流、河流边灰黑泛青的矮寨屋顶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开阔壮丽、姿态舒展大方却又缱绻多情的画卷。
吉首矮寨建筑特色
多雨多雾的气候和山川地势走向塑造了矮寨的建筑特色。世代居住在此的人们既顺从自然又通过各种工具利用和改造自然:从湘川公路再到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桥;从吊脚楼到水车;再到依靠水力转动的水碾……德夯矮寨的成名史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成就的风雨历程。
矮寨的建筑是苗族艺术文化的集中体现。苗人栖居山林之间,其文化与大自然密切相关。譬如吊脚楼,其选址与艺术风格都深受峡谷地势、气候的影响。苗人的吊脚楼往往位于山沟缓坡处,溪水浅流,聚落与山河走向一致,依山傍水,飞檐翘角,雕窗画墙,色彩鲜艳,与碧水相映成趣。而吊脚楼那高跷般的立柱正是为抵御此地众多蚊虫和地面湿热的空气而被创造的。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的建筑文化肇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而关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则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指的就是以木竹为柱架于地底而建出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与今日矮寨的吊脚楼共享同一种智慧。
矮寨镇的中黄古建筑群也颇具代表性。中黄村始建于清末,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座村落原名“重午”,在苗语中有吉祥之意。它拥有苗寨古建筑68座、200多间,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苗寨中罕见的保存最完好的苗族木质民居“籽蹬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籽蹬屋是颇具特色的苗族民宅,以木或瓦覆盖,形制为木结构的穿斗房屋。堂门前留有一大片空地,使门口两侧、檐柱与金柱之间形成一个凹形的“吞口”。苗人多耕而湘西山地起伏、岩土破碎、山多田少。秋收以后,苗人将桐籽堆在檐下以供储存,而耕具挂在堂门口便于使用,这就是籽蹬屋的智慧所在。
相关推荐阅读: